“要著力增強宣講的說服力、親和力和針對性、有效性,緊密聯系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思想和工作實際,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講清楚、講明白,讓老百姓聽得懂、能領會、可落實。”《中共中央關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決定》對于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學什么”“怎么學”“如何干”做出了重要部署。作為基層宣講工作者,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關鍵在于把黨的創新理論講清楚、講明白,讓黨的聲音能夠聲聲入耳、“聲”入人心。
善謀者行遠,實干者乃成。宣傳好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者首先要學深悟透黨的二十大精神,做到既知其言又知其義、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要深入理解內涵,精準把握外延,做到完整、準確、全面,更好把科學理論轉化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力量。要把理論變成“方言”“土話”,用“小變化”展示“大發展”,用“小故事”反映“大時代”,用“小互動”傳播“大道理”,把理論變成群眾愛聽的“實在話”,讓廣大人民群眾曉其義、知其理,更要動于情、踐于行,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層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講出“煙火味道”,讓黨的二十大精神“接地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注意宣傳群眾、教育群眾,用群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方法開展工作,提高群眾思想覺悟,讓他們心熱起來、行動起來。”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夯實思想根基,最大的難度在基層在農村。要想讓黨的創新理論更好地被人民群眾所接受,關鍵在講出“煙火味道”。要用拉家常的方式多講群眾聽得懂的感人故事、身邊故事,少一些“官腔”“套話”,多一些“方言”“土話”,學會入鄉隨俗,體驗鄉土氣息,感受煙火味道,用真實準確、通俗明了、生動形象、樸實無華來增強說服力、親和力,用好懂、好記、好用道出百姓心聲,推出更多群眾聽了還想聽的“百姓話題”,在深入淺出、貼近實際中把“理論套餐”變為“農家小炒”,確保群眾聽得懂、記得牢、用得好,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從“高大上”變得“接地氣”。
講出“田園味道”,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冒熱氣”。黨的二十大精神具有很強的理論性,一味地說教灌輸大道理,難免讓人民群眾聽不懂、記不牢,更別提口口相傳。要想引發共鳴、凝聚人心,關鍵在講出“田園味道”。這就要求找準群眾的現實需求,從田園到餐桌,從牛欄到豬圈,從群眾關心的事情講起,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到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講起,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努力實現共同富裕的事例講起,讓基層群眾受啟發、有收獲。要采用喜聞樂見、鮮活有趣的宣講方式,走近群眾,貼近生活,用快板、演講、唱歌、舞蹈等人民群眾喜好的方式,堅持“配餐”與“點菜”相結合,將理論編成相聲、小品、情景劇、花燈迷等有趣宣講形式,增強學習的體驗感和參與感,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歡聲笑語中實現情感共鳴,在掌聲雷動中增強理論認同,使宣講有聲有色、不拘一格,真正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在瑤都大地“冒熱氣”。
講出“溫情味道”,讓黨的二十大精神“暖民心”。理論宣講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為此,宣講人員不僅要苦練“內功”,更要深入基層,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要帶上電筒、膠鞋、雨傘,撈腳扎褲,脫鞋下田,深入田間地頭、鄉村院落,通過板凳會、屋場會、田埂會、火塘會等形式,近距離、面對面、心貼心深度覆蓋,讓宣講足跡遍布千山萬水、千村萬戶。宣講內容特別要圍繞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等民生內容,把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本質要求講清楚,把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講到位,把如何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講透徹,讓宣講內容更有深度、更有溫度、更具可操作性,以看得見、摸得著的為民行動直抵人心,把理論講出“溫情味道”,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到群眾心坎里,聚人氣、“暖民心”。
來源:江華融媒體中心
作者:雷志剛 楊霞
編輯:劉翥
本文為江華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czjxsdjg.com/content/646746/65/12346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