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界牌鄉的水稻育秧基地正緊鑼密鼓、搶抓時節有序開展早稻育秧工作,吹響了全縣春耕的第一聲號角,為全年的糧食生產起好頭,打下良好基礎。
走進種植戶何江的水稻育秧基地,基地內一片繁忙景象,水稻育秧流水線馬力全開,擺盤、放土、噴淋、投稻種、加覆表土……工人們嫻熟地配合育秧機開展自動化播種,陸續將撒勻種子的秧盤擺到苗床,經過育秧機流水線作業,一個個秧盤快速制作完成,不一會兒大棚內就擺滿了秧盤。大面積集中育秧的實現,讓不僅能何江滿足稻苗自用,也能供應多余的稻苗給周邊的種植散戶。
“準備2500畝左右的育秧面積,現在育了350畝,一天可以消化250畝左右的面積的種子,大概就是一個禮拜左右就可以全部育完。”種植戶何江告訴記者。
與傳統秧田育秧相比,機械化育秧更省時、省力、省投入,而且用流水線育秧方式,谷種播撒均勻,進而保障種子整齊發芽、及時出土,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在2023年,何江通過“自籌+政府補貼”的方式,建設了包含21個格子的連體大棚。今年,他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了1200畝水田用于水稻種植,并為此購置了育秧機、插秧機、收割機、無人機等一系列先進的機械設備。這些設備的引入,使得稻種的生產走上了“流水線”,極大地提高了耕作效率,實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殺蟲還有撒肥這塊全部用無人機撒肥、殺蟲,人工成本降低了、進度加快了,人工育秧一個人(一天)育4畝左右的秧,一臺機械一天200畝可以育完。”種植戶何江說道。
近年來,江華不斷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育秧大棚等配套設施,積極推廣機械化設備,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同時緊抓土地流轉工作,今年成功建設了2.65萬畝高標準農田,為農業規模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外,各鄉鎮不斷加強機手作業技能的培訓力度,支持農機大戶和合作社開展專業化服務,推動該縣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方向邁進。
“我們積極與縣農業農村局對接,把優惠政策向他們進行宣講,積極督促他們按時間節點完成育秧機械化設施推進,技術上我們專門召開培訓工作會議,請相關的領導專家到鄉里進行技術解答和解惑。”界牌鄉鄉長莫依威說道。
來源:江華融媒體中心
作者:張建 彭保華
編輯:劉翥
本文為江華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czjxsdjg.com/content/646847/58/13629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