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濤圩鎮天寶村旦久自然村在乾隆37年(1772年)出了第一位進士奉有緯,朝廷為修他建了一座進士門樓,但由于年代久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門樓已經破敗不堪。旦久自然村的村民們自發重建奉有緯進士門樓,傳承歷史文脈。
在施工現場,村民們正在綁扎鋼筋、安裝模板,準備澆筑梁柱。一旁是一對抱鼓石和拴馬石,雖然年代久遠,紋案已模糊不清,但依然清晰可見其身份地位。它不僅是旦久村的象征,也是該村歷史文化的見證。今年年初,村民們經過商議,決定重建進士門樓,便自籌資金20余萬元于9月正式開工。
“越來越少的人曉得這個歷史,我們修建這個以后村民可以進來這里休閑,來這里了解我們以前的文化基礎,以后給我們的年輕人給我們的后代對文化更加的重視。”濤圩鎮天寶村秘書奉貽成說。
奉有緯生于清朝康熙56年(1717年),自小十分聰慧、酷愛讀書,在考取進士后,看到家鄉的教育十分薄弱,便放棄出任江西武寧知縣,回到家鄉創辦三宿書院并出任院長、老師。他為上伍堡平地瑤的教育事業傾注了畢生精力,受其教育者兩千三百多人。
“奉有緯中進士起三宿書院,培養了很多人才,也出了很多干部,為國家培養人才、培養棟梁作出了很大貢獻。他為我們上伍堡辦公益事業比較積極,也比較熱心,到處哪里的橋哪里的河流不好過了,他也帶著群眾去修。”濤圩鎮天寶村旦久自然村老干部奉春會說。
如今,奉有緯逝世已有200年,保護和修復旦久村進士門樓成為村民們的共同展望。村民按照門樓原有建筑風格,對其進行了重建,希望古老的門樓能煥發新生。
“我們旦久村民這一次維修大門樓一個就是為了紀念祖先奉有緯他為教育事業作出的貢獻,同時也是激勵我們村民奮發圖強,把奉有緯的精神延續下去,爭取我們旦久村多出一些為國家作貢獻的棟梁之才。”濤圩鎮天寶村支書盤家冬說。
來源:江華融媒體中心
作者:藍玉春 熊洋 通訊員:唐海明 奉正有
編輯:劉翥
本文為江華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czjxsdjg.com/content/646754/64/13181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