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驕陽似火,高溫與濕氣并存,人體新陳代謝加快,生理機能和飲食習慣也需隨之調整。掌握科學養生方法,才能安然度過炎炎夏日,為健康打下堅實基礎。
一、飲食調理:清熱祛濕,清淡滋補
夏季飲食宜清淡,多選擇具有清熱解暑、祛濕健脾功效的食物。苦瓜、絲瓜、冬瓜等瓜類蔬菜,富含維生素與水分,能清熱瀉火、利水消腫;綠豆、赤小豆熬煮成湯,可清熱解毒、消暑利水;荷葉煮粥,清香可口,兼具消暑利濕、升發清陽之效。
適當食用酸味食物,如山楂、話梅、檸檬等,能斂汗止瀉、生津解渴,預防流汗過多耗氣傷陰。此外,夏季出汗多,易丟失鉀元素,可多吃香蕉、菠菜、毛豆等補鉀食物,維持身體電解質平衡。
冷飲雖能帶來一時涼爽,但過度食用會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腹痛、腹瀉,建議以常溫或微涼的飲品代替,如酸梅湯、菊花茶、薄荷茶等,既能消暑又不傷脾胃。
二、起居作息:順應天時,充足睡眠
夏季晝長夜短,應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適當晚睡早起。但晚睡不宜超過 23 點,早起可在 6 點左右,以契合夏季陽氣升發、萬物繁茂的特點。中午適當小憩,30 分鐘至 1 小時為宜,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為下午的工作和生活補充能量。
室內空調溫度不宜過低,26℃左右較為合適,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引發感冒等疾病。同時,要注意適時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減少細菌滋生。睡覺時避免空調或風扇直吹身體,以免受涼。
三、運動鍛煉:適度運動,動靜結合
夏季運動宜選擇在清晨或傍晚進行,避免在烈日下劇烈運動,以防中暑。可選擇散步、慢跑、瑜伽、太極拳等強度適中的運動項目,既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又不會因過度出汗耗傷陽氣。
運動過程中要及時補充水分,可少量多次飲用淡鹽水,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運動后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澡或吹空調,應稍作休息,待身體自然散熱、汗干后再進行清潔,防止寒濕入侵。
四、情志調節:心靜自然涼,保持平和
夏季氣候炎熱,人體易心煩氣躁,情緒波動較大。中醫認為 “心主夏”,夏季養心尤為重要,保持心情舒暢、心態平和,可使心火平穩,利于身體健康。
可通過聽音樂、讀書、繪畫等方式舒緩情緒,也可培養興趣愛好,轉移注意力。遇到煩心事時,嘗試深呼吸、冥想等方法放松身心,避免情緒過度激動。
五、疾病預防:防暑祛濕,警惕傳染病
夏季高溫高濕,是中暑、熱傷風、胃腸道疾病等的高發季節。外出時做好防曬措施,如涂抹防曬霜、佩戴遮陽帽、太陽鏡等,隨身攜帶藿香正氣水、十滴水等防暑藥品,出現頭暈、惡心等中暑癥狀時及時服用。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變質食物,避免食用隔夜飯菜,防止胃腸道感染。夏季蚊蟲滋生,易傳播疾病,可使用蚊帳、驅蚊液等做好防蚊措施,預防蚊蟲叮咬引發的疾病。
來源:江華融媒體中心
編輯:劉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