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氣溫攀升,不少人常感身體困乏、精神萎靡,這多與暑熱傷氣、濕氣困脾有關。想要擺脫夏日疲乏,重拾活力,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養生調整。
一、飲食調理:補氣祛濕,提神醒腦
夏季飲食應注重補氣養陰、祛濕健脾。山藥、芡實、薏米都是健脾祛濕的佳品,煮粥食用,既能調理脾胃,又能改善因濕氣重導致的身體沉重、困倦;西洋參性涼味甘,泡水飲用可補氣養陰、清熱生津,有效緩解身體疲勞;燕麥富含膳食纖維和 B 族維生素,能為身體持續提供能量,穩定血糖,減少困倦感。此外,適當攝入富含維生素 C 的水果,如橙子、草莓、獼猴桃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增強身體抗疲勞能力。
避免食用油膩、甜膩的食物,這類食物不易消化,會加重脾胃負擔,使人更易感到倦怠。同時,要保證充足的水分攝入,除了白開水,還可飲用綠茶、薄荷茶,既解渴又能提神醒腦。
二、起居作息:規律作息,科學休息
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是緩解夏季疲乏的關鍵。即使夏季夜晚涼爽,也不宜熬夜,應盡量在 23 點前入睡,保證 7-8 小時的充足睡眠,讓身體得到充分休息。早上可適當早起,呼吸新鮮空氣,進行簡單的拉伸活動,喚醒身體機能。
利用中午時間小憩片刻尤為重要。即使時間緊張,閉目養神 15-20 分鐘,也能有效緩解上午的疲勞,為下午的工作和學習補充精力。此外,注意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保持臥室通風、涼爽,選擇透氣性好的床上用品,有助于提高睡眠質量。
三、運動鍛煉:適度運動,喚醒活力
夏季運動要避免過于劇烈,可選擇在清晨或傍晚較為涼爽的時段,進行如八段錦、五禽戲、散步等有氧運動。這些運動能促進氣血流通,增強心肺功能,提升身體陽氣,改善身體的疲勞狀態。運動時微微出汗即可,避免大汗淋漓損傷陽氣和津液。
工作間隙也可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轉動頸部、活動肩膀、拉伸四肢,促進血液循環,緩解久坐帶來的肌肉僵硬和困倦感。運動后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幫助身體恢復。
四、情志調節:放松身心,愉悅心情
焦慮、緊張的情緒會加重身體的疲勞感。夏季養心尤為重要,可通過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身心,減輕壓力。每天花 10-15 分鐘,找一個安靜舒適的地方,靜坐冥想,專注于呼吸,排除雜念,能有效緩解精神疲勞。
培養興趣愛好,如繪畫、書法、釣魚等,既能轉移注意力,又能在沉浸其中時獲得愉悅感,釋放負面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以平和的心境面對夏日的燥熱,也有助于減輕身體的疲乏感。
五、中醫調理:巧用妙招,助力恢復
中醫外治法對緩解夏季疲乏也有顯著效果。按摩太陽穴、百會穴、風池穴等穴位,每個穴位按摩 3-5 分鐘,力度適中,以有酸脹感為宜,能起到提神醒腦、緩解頭痛頭暈的作用;艾灸足三里、氣海、關元等穴位,可溫陽補氣、增強體質;還可以使用中藥泡腳,加入艾葉、生姜、花椒等中藥材,促進血液循環,驅散體內寒濕,緩解疲勞。
來源:江華融媒體中心
編輯:劉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