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到鎮上趕個集、接孩子,鞋底總沾滿泥巴,現在的柏油馬路平坦又干凈。”碼市鎮橫江村七組的趙姨站在改造完的巷道口感慨萬千。這條曾經坑洼不平的“煩心路”,如今成了農戶口中的“暖心路”,而這正是“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帶來的生動改變。
“趙叔,您家的水管漏水問題,我們組織人員去幫您修補了。”“王伯您門口堆著的石塊和枯枝我們幫您清理好了,您出行就方便多了。”“馮奶奶家低保補貼的申請,待會我帶您到村委會把表格填好。”8月20日傍晚,橫江村委的院里,十幾張小凳子圍出一圈,村支書帶著村干部、駐村干部和鎮里工作人員,正和村民們圍坐在一起開“屋場會”,你一言我一語間,不少愁心事有了著落。
近日正是農忙時節,農戶李大爺坐在田埂上直嘆氣,看著這么肥沃的農田卻因挑不來秧苗而發愁,李大爺家孩子都在外地務工,自己一個人在家生活,村里類似的情況也存在。支書了解情況后立即按田塊集中人力,統一安排把秧苗從育秧田運到插秧田,再分工明確:有人專門彎腰插秧,有人收尾補漏,傍晚時分,田野上出現一片新的氣象,讓李大爺喜笑顏開地說道:“種田不再是‘我一家人的事’,變成了‘一群人的事’,感謝黨的關懷,明年我還想多種點。”
“大家加把勁,把路邊的土堆、雜物清完,老百姓出行就方便多了!”今日一早,橫江村的村道上熱鬧起來——村支書趙長春拿著鐵鍬帶頭鏟土,身后跟著一群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掃帚掃,夾子夾,斗車運,因下雨天氣導致塌方的土堆、雜物堵塞的道路,不到一小時就暢通了。這場由村干部帶頭的道路清障活動,看似很普通的事情,但這種共建共治的模式,正在催生溫暖的良性循環,當點滴行動匯聚成河,當民生暖流浸潤心田,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問題的解決,更是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是黨群干群關系的升華。
截至目前,橫江村已梳理解決群眾訴求20余件,從道路清障、修水管、扯秧苗的“小事”,到幫就業、優服務的“實事”,樁樁件件都連著民心。“群眾的事無小事,哪怕只是水管補個漏、遞杯水,只要能讓大家覺得暖心,我們就把事情辦實,要讓村民‘有處說’,更要讓問題‘有人管’”。橫江村黨支部書記說道。
來源:江華融媒體中心
作者:朱玲明
編輯:劉翥
本文為江華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czjxsdjg.com/content/646942/61/15231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