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駐江華瑤族自治縣大圩鎮長山村第一書記王少清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科技、智力和組織優勢,以實干為筆、以創新為墨,奏響了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動人樂章,續寫了鄉村振興的“中南故事”。
這幾天,王少清積極組織、引導茶農搶抓農時,對茶園進行修剪工作,為來年茶葉豐產豐收奠定基礎。這片600畝的茶園是前幾任駐村工作隊種下的,王少清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以來,他接過了這片茶園的管理重任。這兩年正是茶葉豐產期,今年鮮茶產量達萬余斤,茶產業成為村民就業增收的重要產業之一。
“我們也創建了自己的茶葉品牌瑤韻長山紅,通過參加茶博會、送檢權威部門以及申請有機認證等方式,不斷提升我們品牌的影響力,我們的有機茶也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和好評。”中南大學駐江華瑤族自治縣大圩鎮長山村第一書記王少清說。
盛夏時節,長山村滿目蔥蘢。水稻隨風搖曳,吊瓜藤蔓在網架上肆意舒展,構成一片生機勃勃的綠色海洋。誰能想到,這片充滿希望的吊瓜地,前年還是一片閑置的獼猴桃基地。為盤活土地資源,王少清帶領工作隊多次外出考察取經,經過反復調研論證,發現種植吊瓜能夠充分利用原有的網架和噴灌系統,極大節省種植戶初期資金投入。說干就干,在他的積極推動下,吊瓜種植項目順利落地,讓這片沉寂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
“駐村工作隊特別地支持我在這里發展,特別地幫扶我,所以讓我在這里能安心地發展我的產業。今年天氣也比較好,現在都滿架了,結的瓜還是比較滿意的。”吊瓜種植戶李杰說。
王少清深知產業發展是強村富民的關鍵,自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以來,他和工作隊員堅持完善“山上茶葉、山下蔬果”的產業發展模式。水稻收成后,這里又將變成蔬菜種植基地,直供粵港澳大灣區,實現市場化運營。同時,推動長山青農副產品加工廠發展壯大并建立長沙辦事處。通過產業發展為村里提供150余個穩定就業崗位,帶動村民人均月增收超1500元。2024年通過產業為村民發放務工費100多萬元,村集體經濟收益突破58萬元,連續6年為村民分紅。帶領長山村走出了一條產業多點開花,村民家門口穩定增收的鄉村振興之路。
“村里面的產業越來越多了,我們現在幫瓜地老板做事,廠里面有事做我們去廠里面做,田里面插田我們去田里插田,有菜撿菜,有茶葉撿茶葉,一年到尾都有事情做,我們村里面越來越棒了。”大圩鎮長山村村民祝金花說。
依托中南大學這一堅實后盾,王少清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積極整合各方資源,推動民生工程與鄉村建設深度融合。他牽頭完成村內主干道提質改造,新建600余米灌溉水渠,切實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組織13支社會實踐團隊198名學生赴長山村開展支教實踐活動,資助40余名困難學生完成學業;協調13批次110余人次醫療專家進村入戶開展義診,將優質醫療資源送到村民家門口。同時,他還積極探索數智賦能鄉村治理新模式,為基層治理注入新動能。在王少清和駐村工作隊的不懈努力下,長山村發展日新月異。2024年,長山村成功獲評湖南省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村;2025年,王少清個人憑借突出貢獻,榮獲湖南省擔當作為優秀駐村第一書記稱號。這些榮譽背后,是無數日夜的辛勤付出,更是鄉村振興路上的堅實足跡。
“在王書記的帶領下,我們村的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鄉村治理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駐村工作隊在平常的工作中總是把村集體利益擺在第一位,我們所有的老百姓都非常感謝他們。”大圩鎮長山村支書吳觀晶說。
“這份榮譽是對我們駐村工作的最高褒獎,更是中南大學十余年如一日扎根江華、傾情幫扶的有力見證,這份榮譽屬于學校幫扶戰線的每一位同志。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們也將站好最后一班崗,認真地梳理總結,全力鞏固和拓展現有的幫扶成果,為長山村實現更加全面、更高水平的振興繼續貢獻中南力量。”中南大學駐江華瑤族自治縣大圩鎮長山村第一書記王少清說。
來源:江華融媒體中心
作者:藍玉春 黃春華
編輯:劉翥
本文為江華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czjxsdjg.com/content/646941/83/15088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