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是南方地區晚稻移栽的關鍵時間,在碼市鎮鄔陂村、厚塘村的千畝有機稻基地,沒有機器的轟鳴,只有秧苗在空中劃出的綠色弧線,白鷺低空盤旋,人與自然合奏出一支“生態序曲”。
艷陽高照,熱浪滾滾。十余名工人挽褲下田,一列排開,齊膝水面映出晃動身影,動作整齊劃一,手起秧落,一株株嫩綠的秧苗在空中劃出優美弧線,人工拋秧,這個看似原始的技法,恰是基地守護土壤的“秘訣”,減少機械對土壤結構的破壞,確保每一株秧苗都能獲得最佳的生長空間。
田埂另一側,村民吳唐鳳正彎腰補秧。白鷺的“來訪”,留下幾行細碎的腳印,也踩歪了一些秧苗。
“我在這里補秧,那個田插好的那個鳥崽又去踩,踩了不是又重新補下,有些好稀,產量都不夠?!贝迕駞翘气P說。
白鷺“添亂”的背后,是嚴苛的有機標準。基地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嚴格遵循綠色、有機標準,杜絕高毒農藥,為白鷺等益鳥提供了安全的棲息地,形成了良性的田間生態小環境。
“我們這個就是有機稻,根據國家標準有機種植,田埂我們是用割草機來割的,扯草是用人工扯草的,也不能使用除草劑,肥料是有機肥,福壽螺我們是用茶枯殺的?!爆幷浯a市基地負責人莫美香說。
正是這份對標準的嚴格執行,確保了每一粒米的生態品質。三個月后,這片綠色畫卷將化作沉甸甸的稻穗,“瑤珍”有機米也將沿著全國26省、230余城的銷售網絡,把湘南的生態清香送進千家萬戶。
來源:江華融媒體中心
作者:黃春華 李貽威(見習) 通訊員 李麗
編輯:劉翥
本文為江華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czjxsdjg.com/content/646941/52/15136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