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大棚草莓正逐漸淡出消費者的視野。在涔天河鎮務江村,每到這個時節,這里的草莓大棚開始套種果蔬,實現“一地多用”,豐收增收不斷檔。
走進慧鋒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徐佐軍的草莓棚內,處處一派繁忙景象,工人們耕田犁地、起壟培土,這片地里的草莓苗已經退場,旁邊的紫蘇、苦瓜粉墨登場。
“空閑時間現在種了些紫蘇、還有苦瓜、還有貝貝南瓜、千禧果,還有水果黃瓜之類的。紫蘇、苦瓜近期都可以馬上采摘,差不多還有二十來天,基本上可以采摘。”徐佐軍說。
7年前,徐佐軍從外地務工回到家鄉后,便承包了25畝土地開始發展草莓種植。考慮到土地在銷售完冬草莓后會被擱置,為了提高草莓大棚的利用率和收益率,徐佐軍多方了解和外出學習,開始了草莓果蔬輪種之路。
“出去學習增長了很多見識,農業種植技術這方面提高了,像產量、管理各方面都學了些。”徐佐軍說。
通過精心打理、細心照料,徐佐軍的果蔬種植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種植規模不斷擴大,銷售渠道也不斷拓寬。
“像苦瓜畝產可能有4-5000斤左右,紫蘇一般也是4、5000斤,苦瓜大概1.5一斤就7500,紫蘇大概是4000塊錢左右。這些菜主要是走縣城超市,紫蘇那些基本上是發廣東、發長沙這些地方。”徐佐軍說。
草莓采收結束后種果蔬成為人民群眾普遍認同的一種新的耕作栽培模式,這種輪作模式在充分挖掘土地生產潛力、提高經濟效益產出指數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然成為鄉村振興幫助群眾增收致富的有力措施。
“不浪費土地資源,種出來的水果蔬菜能產生一定的產值,增加點收益。每次收割完以后,像紫蘇之類的,它可以肥下地,增加些有機質。”徐佐軍說。
來源:江華融媒體中心
作者:朱婷
編輯:劉翥
本文為江華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czjxsdjg.com/content/646740/99/12734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