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走進江華界牌鄉廣袤的田野,蔚藍的天空下涌動著金色的稻浪,秋風帶著稻香的味道。一臺臺收割機在金色的稻浪中來回穿梭,收割、脫粒,不一會兒功夫,一大片稻田就已經收割完畢。一包包沉甸甸的稻谷田埂路邊整齊擺放,農民的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今年我們成立了農機服務隊,投資20余萬元,購進犁田機、收割機等設備,農忙時可以幫周邊村鎮及時耕收,費用還比外面的便宜,幫老百姓省了錢的同時我們每年也可以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8萬元。”社公灣村農機服務隊負責人告訴筆者。
據了解,界牌鄉為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在縣委《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三年行動方案》文件指導下,做好集體經濟發展的“土”文章,先后成立了農機服務隊和環境衛生管理公司,通過翻動田間地頭的泥土和清掃房前屋后的塵土,每年和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近15萬元,走出了一條增強自我發展和自我服務能力,實現村集體經濟發展與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緊密結合的新路子,在服務廣大群眾的同時,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
來源:江華融媒體中心
作者:譚國棟
編輯:劉翥
本文為江華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czjxsdjg.com/content/2022/10/02/11896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