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堅持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以“五聯系五到戶”主題活動為總抓手,走出了“以基層黨建為引領、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為基礎、以發展產業和促進就業為抓手、以特色小鎮建設為載體、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重點、以人居環境整治為突破口”的鄉村振興新路子,邁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步伐。
堅持一個引領強隊伍。堅持黨建引領,建強鄉村振興高素質黨員干部人才隊伍。“戶戶聯”凝聚干事力量。深入開展“五聯系五到戶”主題活動,按照“縣級領導包難點、公職人員包重點、普通黨員聯一般”的原則,組織全縣2萬名黨員干部進村聯戶,做到“戶戶見黨員、事事有人管”,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活力、增強動力、凝聚合力。全縣有特殊困難的663戶全部由正科級以上黨員干部聯系;980戶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由駐村干部、駐村工作隊聯系;51435戶低保戶、五保戶、殘疾戶等由后盾單位及鄉鎮干部聯系;將9100戶留守兒童戶、大病重病慢性病戶分別由黨員教師和醫生聯系。“事事幫”化解群眾難題。積極推行“親情走訪法”,聯戶黨員干部每個月入戶走訪一次、每個季度與聯系戶在外務工人員通一次電話、幫助干好一件實事、到聯系戶家中打掃一次衛生、與聯系戶共同勞動一天,做好“民情日記”記錄,建立“民意辦理臺賬”,對群眾反映的困難和問題,實行銷號管理,有效化解了群眾的“急難愁盼”。今年以來,精準服務群眾2860余次,化解矛盾糾紛420余起,排查整治安全隱患260余起,認領群眾微心愿1540個。“七商議”廣聚民意民智。創新“鄉村振興月例會”制度,縣鄉干部每月組織村組黨員干部、村民代表開展圍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防返貧監測、村級‘三資’管理、產業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風文明建設、村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社情民意事宜”等七項內容開展民主議事,完善了群眾發表意見、參與決策、監督工作的渠道,推動鄉村振興從“干部干、群眾看”為“一起議、一起干”。目前全縣共議事3628件,已辦結3121件,辦結率達86%,工作經驗先后被中央、省、市主流媒體推介報道109次。
夯實一個基礎守底線。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為基礎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抓實防止返貧監測。制定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1+13”工作方案,組建了覆蓋全縣16個鄉鎮、312個村(社區)的縣、鄉、村三級監測隊伍。嚴格落實“農戶自主申報、村干部走訪排查、部門信息比對”等排查方式,結合“五聯系五到戶”主題活動,實現動態監測和幫扶全覆蓋。全縣933戶1792人監測對象均由國家公職人員重點幫扶,所有脫貧戶都落實了結對聯系人,所有農戶均落實防返貧責任險,實現了返貧監測全覆蓋、政策落實全領域、精準服務全方位,相關經驗做法被省鄉村振興局向國家鄉村振興局作專題推介。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精準落實各項就業幫扶措施,強化穩崗拓崗,多渠道引導和支持脫貧人口務工就業。全縣脫貧外出務工就業57845人,較去年底新增1400余人,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愿的脫貧勞動力100%實現就業,今年以來在外省因疫回流共計346人,目前已全部得到安置,做到了穩崗就業監測全覆蓋。年度支持脫貧人口小額信貸計劃任務目標為5000萬元,對全縣有發展產業意愿的脫貧戶(邊緣易致貧戶)全面摸底,爭取在10月底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脫貧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零輟學,“兩免一補”“雨露計劃”等教育資助精準落實,困難學生實現應助盡助。嚴格落實省、市過渡期醫保政策,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參保率100%、慢病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率100%。一站式結算醫療救助累計2504人次,基金支出327萬元。對全縣所有房屋開展全覆蓋、無死角的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對已申報納入2022年新建和改造農村危房65戶,全部開工全面實施。建立健全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理制度,全面開展農村飲水安全排查,整合資金290萬元實施農村安全飲水鞏固提質項目。保障糧食安全生產。全縣每年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在58萬畝以上,糧食產量保持在23.7萬噸以上。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發展蔬菜17.10萬畝、食用菌7000萬袋、油茶1萬畝、生豬96.38萬頭(出欄52.59萬頭)。發展水果15.58萬畝、茶葉6.55萬畝、烤煙5.5萬畝,特色產業遍布鄉村。全縣鮮活農產品出口總額連續4年排全市第一。
突出一個抓手興產業。以發展產業和促進就業為抓手推進鄉村振興。做強“五好園區”激活產業發展動能。堅持把園區建設作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最高增長極、最大主戰場、最強動力源,著力做大做強“五好園區”。江華高新區在園規模企業121家,形成了以新能源和新材料深加工為主導產業、以馬達和電機為特色產業的“一主一特”產業發展格局,園區吸納就業勞動力1.6萬余人,其中脫貧勞動力4160人,務工人員月均工資4000元以上。鼓勵各鄉鎮、村利用閑置房屋,新培育幫扶車間51家,總數達486家,其中省示范性幫扶車間20家,共吸納勞動力1.3萬余人,其中脫貧人口3640人。逐步形成了高新技術企業在園區、勞動密集型企業在鄉鎮的產業發展格局。壯大“現代農業”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圍繞“六大強農”行動,聚焦打造綠色農業產業基地的目標,搶抓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機遇。目前,累計流轉土地16.7萬畝,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1個,培育、引進農業龍頭企業12家,建成現代農業產業基地27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供應基地21個,完成綠色食品認證31個,形成了17萬畝蔬菜、6000萬袋食用菌農業特色產業。發揮“杠桿作用”擴大產業發展效益。針對茶葉、烤煙,分別設立了3000萬元的發展專項引導基金,撬動金融機構、社會資本和小額信貸等資金,達到資金幾何倍增效應,實現效益最大化,助力重點農業實現產業化發展。截止目前,共流轉土地30多萬畝,建立“萬字號”和千畝以上農業產業基地183個,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1.5萬余名,其中脫貧人口4300余名。幫助群眾發展小菜園、小果園、小買賣、小作坊“五小產業”347家,3100余名閑置勞動力實現穩定就業增收。
用好一個載體促融合。以特色小鎮建設為載體,推進文旅融合、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用好特色小鎮建設這個載體,做好“旅游+”文章,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推動文化旅游發展。以打造“神州瑤都·五色江華”旅游形象品牌,發展生態游、民俗游、紅色游、尋古游、康養游和研學游。整合文旅資源,構建以“瑤色”“綠色”“紅色”“古色”“粉色”為主的五大特色主題板塊?!艾幧卑鍓K是以縣城沱江為核心,以兩河三岸景區為龍頭,打造馮乘古街核心景區,整合江華文廟、永州第一支部、豸山寺、盤王殿等資源,打造“瑤都之魂”瑤文化品牌?!熬G色”板塊是以涔天河、湘江、河路口為三大支點,以湘江(桐沖口)大香草源景區、涔天河水上畫廊景區、河路口姑婆山“飛仙源”景區為重點,整合大龍山、黃龍山、河路口仙姑巖溫泉、牛路“可可托海”等資源,打造山水康養游品牌。“紅色”板塊是以碼市啟漢故里為重點,整合永州第一支部、江華故居、陳為人故居、大圩紅軍街、烈士公園等資源,打造紅色旅游品牌?!肮派卑鍓K是以白芒營為核心,以秦巖景區為龍頭,以瀟賀古道、江華古八景為主線,整合陽華巖、寒亭暖谷、近道書院、寶境、井頭灣等資源,打造尋古游品牌。“粉色”板塊是以水口鎮為核心,以水口水街為龍頭,整合長鼓樓、水口愛情文化街區、水上小桂林等資源,打造中國愛情小鎮品牌。截至4月底,全縣共接待游客137.85萬人次?!拔逡弧毙¢L假期間,水口愛情小鎮單日客流量達5000余人次。
抓住一個重點助民富。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重點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制定出臺《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任務分解表》等文件,科學謀劃、高標定位三年目標任務,明確各鄉鎮目標任務。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縣財政統籌3000萬元扶持引導基金,各鄉鎮通過項目自主申報,農業部門、發改部門、財經部門嚴格把關,確保資金用在收益好、周期長、安全穩定的項目上。同時用足用好在加強人才支撐、財政補助轉化為村集體股份、發展電商冷鏈等配套服務,以及金融服務、稅收支持、土地支持、用水用電、農村產權交易體系等方面的干貨”政策。積極探索將烤煙分成融入集體經濟,“五小”資金融入集體經濟,產業獎勵計入集體經濟,支持個體戶、種養殖大戶,收益分紅計入集體經濟。按照省委“允許拿出當年度村級集體經濟凈利潤不超過20%部分”“個人獎勵不超過當地公務員年度績效考核獎金”兩條原則,對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中作出貢獻的有功人員進行獎勵。全縣所有村集體經濟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其中10萬元以上達到150個、20萬元以上達到31個、50萬元以上達到18個、100萬元以上達到4個。
盯緊一個突破口展新貌。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突破口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補短板,夯基礎。高質量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完成農村公路提質改造工程35千米、農村公路安防工程112千米,改造農村公路危橋4座,全縣農村公路優良率達到89.87%。建成5所村級小學樣板教學點。全縣104個村建成互助養老服務設施。按“四有”要求,全面加強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建設。著力補齊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為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打下堅實基礎。抓整治,強推進。建立“一拆二改三歸四化五到位”工作機制,統籌3000萬元資金設立人居環境整治專項引導基金,統籌協調、強力推進,不斷刷新鄉村“顏值”。以屋場院或自然村為單元,每個村撥付專項整治經費,保障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扎實有效推進。拆除應拆除的空心房、亂搭亂建等2000余間;改造衛生廁所1480座,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3.8%,改造農村巷道950公里、200.5萬平方米;基本做到畜禽養殖歸圈、柴火雜物歸堆、菜園菜地歸片,各村面貌井然有序。重引領,濃氛圍。堅持以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為統攬,推進城鄉文明創建一體化,在全縣16個鄉鎮全面鋪開文明村鎮創建活動,14個鄉鎮成功創建縣級及以上文明鄉鎮,創建全國文明鄉鎮2個、省級文明村鎮1個、市級文明鄉鎮6個,196個村創建為縣級及以上文明村。持續開展星級文明戶評選,今年以來,共評選各星級文明戶3791戶,鄉鎮“十星級文明戶”320戶,縣級“十星級文明示范戶”20戶,以典型示范有力帶動了群眾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來源:中共江華瑤族自治縣委員會 江華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編輯:何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