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瑤族自治縣堅持黨建引領,通過壓責任添動力、夯基層強堡壘、變資源為資產、興產業增收入,全力為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賦能、聚才、培源、拓路,推動薄弱村消薄、一般村壯大、富裕村做強,助力鄉村振興。
壓責任添動力,為集體經濟賦能
圖:大圩鎮長山村集體經濟收益分紅大會現場
出臺《江華瑤族自治縣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三年行動方案》,形成縣委領導、部門支持、鄉鎮村落實的工作格局。把發展集體經濟納入績效考核和黨組織書記述職評議內容,實行一票否決,倒逼責任落實。實行“領導聯鄉、部門包村、干部駐村”責任制,對16個薄弱村、18個示范村安排后盾單位包掛、選派工作隊幫扶。設立3000萬元集體經濟扶持引導資金,幫助薄弱村興產業、辦項目。建立獎勵機制,拿出當年村級集體經濟凈利潤不超過20%的部分,對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經濟組織人員予以獎勵。
夯基層強堡壘,為集體經濟聚才
圖:全縣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到山寨村參觀見學
實施“頭雁領航工程”,選育62名致富帶頭人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選拔186名懂經營、會管理、辦法多的能人進入村干部隊伍,232名村黨組織書記擔任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推行內外雙向培訓,選派10人參加中組部、農業農村部示范培訓班;與中南大學校建立校縣合作,“線上+線下”培訓本土人才1.7萬人次;舉辦“黨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10期,培訓1970人次。實行“歸雁工程”,吸引217名在外務工創業能人回故鄉、建家鄉。桐沖口村鄭江濤放棄在廣東省的高薪工作,回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帶領村民發展鄉村旅游,千年瑤寨桐沖口村打造成為國家3A景區、“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100萬元以上。
變資源為資產,為集體經濟培源
圖:江華瑤族自治縣村集體扶貧車間
探索建立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和有償使用制度,盤活農村資源,優化要素配置,將山林水土等資源充分開發利用起來,發揮資源效益。在農區,利用豐富的風力資源興建風力發電項目,裝機達60萬千瓦;在林區,依托充沛的水能興建小水電站118個,通過用電返還、營收提成、固定返點等為78個村增加集體收入。竹市村水電站每年返還村集體150萬度電折合90萬元;兩岔河村水電站2021年并網發電,年收入20萬元。大力推進光伏發電,裝機43MW,每年固定為112個貧困村增加集體經濟收入140萬元。在沱江鎮試行光伏發電整鎮推進,在農戶屋頂安裝光伏發電板,公司每年每平米10元租金,村集體、農戶按2:8分成,每個村增加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將扶貧項目資產按程序確權到村,由村集體經營管理,收益歸村集體。駐村工作隊在貝江村建造的食用菌廠,每年為村集體增收22萬元。幸福社區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樓架空層建廠房、超市,年收入54萬元。
興產業增收入,為集體經濟拓路
圖:江華瑤族自治縣紅山村萬畝柑橘園
該縣整合1.2億資金,持續推進“六大強農”行動,促進產業興旺。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進全域旅游,引進小微企業進鄉村,強化產業支撐,拓寬集體經濟增收路徑。流轉土地30萬畝,成立農業合作社390家,培育產業基地183個,做強茶葉、烤煙、優質果蔬、牲豬四大產業。種植烤煙6.6萬畝,20%獎補到村,僅烤煙一項,每年為村集體增收720萬元。紅山村引進富隆果業公司發展柑桔種植,帶動周邊6個村建起萬畝果園,土地流轉年收入達300萬元。興辦小微企業486家,創辦數量居全省第一,通過廠房租賃、營收分成為村集體增收。大路鋪鎮發展小微企業53家,每個村至少有一家以上,其中洞尾村引進亞力德公司等企業辦起光電產業園,每年收入20萬元。
來源:永組在線
編輯:何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