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瑤族自治縣以“兩河三岸”生態治理工程為契機,開展了一場深入肌理的城市更新。一幅現代版的“清明上河圖”正在瑤都大地徐徐展開,老百姓也在其中收獲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傍晚七點,瀟水河在夕陽映照下更顯溫柔。波光粼粼的江水倒映著晚霞,嶄新的濱水步道上,散步的一家老少、慢跑的年輕人、相約健步的老人,讓這座湘南小城在暮色中洋溢著生機與暖意。誰能想到,一年前,這里還是房屋老舊、道路狹窄、環境雜亂的景象。
“原來蟲草很多,路都不寬,現在改造得很好了,山清水秀搞起好漂亮了,晚上我們唱歌跳舞,散步也很寬松了。”居民王玲珍說。
改變始于2023年。江華縣委、縣政府將“兩河三岸”項目提升為全縣“一號民生工程”,計劃總投資3.07億元。項目規劃范圍總面積約112公頃,核心建設區達55公頃,覆蓋西河、東河兩岸及中間三角洲地帶。工程沒有選擇大拆大建,而是秉承“微改造、精提升”的理念,在保護原有古街巷和生態基底的基礎上,系統性推進水系治理、景觀提升、文化植入和功能完善。
“改造以后,最大的感受不僅是變美了,而且更有文化了。你看這個護欄有瑤族十二姓,還有那些瑤族圖騰的雕塑,讓我們年輕人通過這些實景,更加了解我們瑤族的特色。”居民唐文建說。
為確保項目真正貼近民意,江華縣委、縣政府創新推行“共商共建”機制,召開群眾座談會30余場,收集采納民意百余條。項目指揮部科學規劃,打造了貫通性的濱水步道系統、富有瑤族特色的文化展示系統以及生態親水的綠地系統,實現了“還水于民、還綠于民、還景于民”。
“整個工程累計新建和改造濱水步道約6公里,新增綠化面積超8萬平方米,配套建設了多個休閑廣場、健身設施和燈光系統。更重要的是,我們通過河道清淤、堤岸加固、污水截流,顯著提升了防洪安全與水體質量,這才是老百姓最長遠的福祉。”兩河三岸指揮部辦公室工作人員劉禮和說。
華燈初上,瀟水兩岸璀璨的燈光與潺潺的流水交相輝映,而屬于這座城市的精彩,才剛剛開始。每周五晚,兩河三岸的核心區——豸山廣場都會化身歡樂的海洋。“歌聲飄過70年”主題活動如期而至,為老百姓搭建起屬于自己的舞臺。這里有激情洋溢的樂隊表演、人人可參與的K歌賽事、溫馨有趣的親子互動游戲、香氣四溢的夜市美食,更融入了獨特的瑤醫瑤藥文化體驗和琳瑯滿目的江華特色文創產品展示。
“這不僅是一場場每周末的聚會,更是一個展示瑤都新貌、傳遞百姓快樂的窗口。我們在這里感受到的,是一個立體鮮活、充滿煙火氣與文化味的新江華。”市民林艷說。
來源:江華融媒體中心
作者:黃春華 楊露
編輯:劉翥
本文為江華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czjxsdjg.com/content/646943/55/15272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