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華大路鋪鎮,有一個名為茅栗井的村莊,看似平凡,卻承載著一段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抗日歷史。如今,讓我們走進這片浸透著血與火記憶的土地,去探尋那段烽火歲月。
“八十年前,當日寇的鐵蹄踐踏瀟湘大地,這個距離江華縣城25公里的普通村莊,毅然成為了江華人民抗擊侵略者的重要戰場。今天我們找到村里的沈君仁老人,向他了解村里的抗日故事。沈老,您好!我們茅栗井村您可以給我們介紹一下當時的戰況嗎?”出鏡記者周鐘曦子說。茅栗井村村民沈君仁回答道:“好的,故事是發生在1944年。”
沈君仁曾是一名高中老師,他的父親也曾參與戰斗。從小,他就常聽父親和村里的老人們講述抗戰故事。退休后,他始終專注于研究村史,并積極投身宣講工作。
一九四四年陰歷八月十二日,日寇侵占了沱西鄉(今大路鋪鎮),盤踞在易守難攻的馬井村,四處燒殺搶掠,手段極其殘忍,茅栗井村民沈成溪不幸慘遭殺害,尸體被肢解后掛在樹上。這一噩耗傳到茅栗井村,村民們義憤填膺。次日,日寇派出兩人前往茅栗井村刺探情況,村民察覺二人身份及其為虎作倀的行徑后,便將這兩個殘害村民的惡人處決。
“八月十三晚上,就開群眾大會,全村的村民曉得日寇肯定要來報復,所以就做好準備。要做哪些準備呢?老人和女的、小孩子帶起躲到后面我們那山里去。把這些門窗這些,有些該堵到就堵到,而且規定十八歲到六十歲的男的參戰,不得缺席。那邊石山上還要放個崗哨,山頂上,因為在那個山頂上直接可以看到馬井村,只要日寇一出村就可以看到。”茅栗井村村民沈君仁說。
果然,在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這一天,68名日寇氣勢洶洶地來到茅栗井村。時任沱西鄉鄉長的沈成立,與地下黨員沈成平,以及縣黨部的沈成彬等人分別帶人鎮守村子四個方向。在村子前方的五間堂大屋,沈成立站在大桌子上,在射擊孔觀察村前古石拱橋附近的情況。日寇走上石拱橋時,日軍頭目爬到前面,抬頭觀察五間堂大屋情況。說時遲那時快,沈成立舉起駁殼槍從墻眼瞄準,“啪”的一聲槍響,日軍頭目應聲倒地,當場斃命。
“這邊門窗都是關了的,他看沒什么動靜,他就起來,剛剛一起來,沈成立就是大路鋪鄉的鄉長,是黃埔軍校第十六期畢業的,在那個窗口用駁殼槍一槍就打到日寇小隊長的腦殼,打到腦殼他們就慌了,突然地一擊,小隊長就死了,所以他們就突突地打槍,所以這里的槍彈(孔)就是八月十五打起的。”茅栗井村村民沈君仁說。
茅栗井的這場初戰,打出了村民的威風,更點燃了他們復仇的怒火。但因擊斃了日軍小隊長,大家料到日寇必定會再次反撲,于是提前向附近村莊借槍、采購彈藥,還聯絡了周邊鄉鎮請求支援。
“我們做了這些準備,果然不錯,到八月二十三,第二次來了,來報復了。這次他來的人多些,因為他是來報復的,如果真的把我們村子攻進來了,那肯定是屠村。”茅栗井村村民沈君仁說。
八月二十三日上午,120多名日軍,帶著7挺機槍,形成半圓形包圍圈,對著村子瘋狂掃射了一個多小時。村民關上大門隱蔽不出,當日寇列隊撲向八字門樓時,沈成立命令開炮,一炮擊斃日寇一名,擊傷三名。沈成平見狀,立即帶領六人沖出八字門樓,斬日寇頭顱,奪日寇武器。村民陳養古不幸被躲在一邊的日寇擊中,壯烈犧牲。退回后,沈成立命令堅守不出,決計與日寇熬到天黑,待日寇撤退時發動追擊。夜幕降臨,日寇撤退了,他果斷發動追擊,帶領隊伍從八字門樓沖出,追殺日寇兩公里多路程,大部分日寇從洞尾村河壩過河逃往馬井,十余名日寇被追至山上。
“那上面河對岸正好是白芒營秦山鄉的在那里守著,山上周圍看熱鬧的都喊打殺日本鬼子,而且老百姓對日寇有恨,所以都喊,他們也慌不擇路,跑到上面去了,就追上去。沈成彬、沈成立、沈君廉他們分別打死一個日本鬼子,唐永生是沈成立的隨從,警衛員,他也打死一個,他打死別個,別個那里又打一槍,把他打死了。沈成荊追到那里去,他打死一個,打死一個他去撿日寇的槍,日寇架起機槍,他彎腰撿槍的時候,機槍把他的喉嚨打斷了。沈成荊被日寇打了以后,我父親就跟在他后面的,他就跟著他,和另一個人把他拖到甘蔗地里躲著,但是一下子就死了。”茅栗井村村民沈君仁說。
槍聲停息片刻之后,日寇擲過一枚冒煙的手榴彈,沈成立抓起來又扔了回去,炸死3名日寇。確認敵方沒有動靜之后,沈成立下令撤退,大家趁著夜幕抬著兩名烈士的遺體回到村里。從那時一直到陰歷八月三十日日寇撤出沱西鄉這一段時間,日寇不敢再來侵犯茅栗井村。茅栗井村用自己的反抗行動證明了:中國人是不好惹的,中國人民是惹不得的,惹了是不好辦的。
如今,茅栗村成為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起了茅栗井村抗日烈士陵園和烈士紀念碑。茅栗井人民用熱血在抗戰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后來被江華人民譽為“抗日第一村”。
“沒有飛機大炮,沒有先進武器,有的只是手持土槍土炮、卻誓死保衛家園的村民。他們用土炮轟退敵陣,用石塊砸向豺狼,甚至以血肉之軀筑起人墻,拼死將侵略者擋在門外。這堵布滿彈孔的青磚墻,至今仍在訴說著那段浸滿血淚的悲壯歷史。這些彈孔,是英雄的勛章;這段歷史,更是不滅的精神火炬!”出鏡記者周鐘曦子說。
昔日,青磚彈孔是硝煙的見證;如今,一排排現代化大棚、一棟棟標準廠房正拔地而起,讓這片英雄土地煥發新的生機。
“現在我們在村里面園區做事,一個月有5000多工資,當年我爺爺用土槍打鬼子守村,現在我們可以安安心心在村園區做事就業。”茅栗井村村民沈啟禮說。
“紅色沃土不能永遠貧窮,我們把產業振興列為頭號工程。目前,村里的產業園區有5家企業入駐,去年實現產值1.5億元,帶動本村及周邊200余人就業,人均年增收2.6萬元。”大路鋪鎮宣統委員盤訓校說。
來源:江華融媒體中心
作者:藍玉春 黃春華 周鐘曦子 見習:李貽威
編輯:劉翥
本文為江華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czjxsdjg.com/content/646942/96/15179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