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上午,江華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推廣與現場演示會在涔天河鎮會合村舉行。通過全程機械化作業展示,直觀呈現秸稈從田間廢棄物轉化為可利用資源的全過程,為全縣推進秸稈綜合利用、防治大氣污染、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和示范模式。
會合村的稻田里機械轟鳴,一片繁忙景象。與傳統焚燒處理方式不同,這里正在推進一場秸稈的“綠色革命”。演示會現場,多臺大型農業機械依次作業,高效完成秸稈處理。首先,配備秸稈粉碎還田裝置的聯合收割機駛過稻田,可一次性完成作物秸稈和雜草的切斷、破茬、粉碎及拋撒還田作業。隨后,秸稈撿拾打捆機投入作業,自動收集散落秸稈并將其壓縮成整齊的圓捆。該機械具有高效、便捷、經濟和環保等特點,可顯著提高秸稈清理效率,減輕人工勞動強度,保護農田生態環境,提升秸稈資源化利用率。
“以前最頭疼的就是處理這些秸稈,燒了污染環境還違法,堆著又沒地方。今天看了這個演示,真是開了眼界!我打算晚稻收割時也采用這種模式。”種糧大戶蔣鳳來說。
據了解,采用機械化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后,每畝稻田可產生20多個標準草捆,為農民增加近百元收益。同時,粉碎后的秸稈均勻覆蓋在地表,經微生物分解后,能有效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可使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2至0.5個百分點,并從源頭上杜絕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真正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通過現場演示,把秸稈綜合利用的最新技術和裝備送到田間地頭,展示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通過收割-打捆-粉碎-滅茬-深耕這套組合拳,不僅能從根本上解決秸稈焚燒的難題,保護江華藍,更能實現變廢為寶,增肥地力,提升生態效益,為農民增收開辟新途徑。”江華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白春生說。
來源:江華融媒體中心
作者:黃春華
編輯:劉翥
本文為江華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czjxsdjg.com/content/646942/61/15230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