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華立足縣域產業基礎,把“工廠建在安置點、崗位送到家門口”,既破解企業“招工難”,又破解移民“務工難”。如今,一個個“微車間”已成長為移民群眾增收致富的“幸福生產線”,為鄉村振興注入持續動能。
碼市鎮馮源社區是涔天河擴建工程的移民安置點之一,在社區內的祥睿電子車間里,伴隨著機器嗡鳴,數十名工人正有條不紊地裁剪、焊錫、檢測、包裝電腦排線等各類電子產品連接線,日產能達上萬條。36歲的安置點居民易拾連之前在廣東務工,回來后務工工資和在廣東相當。
“在家里工作好些,方便照顧老的照顧小的,月收入大概4千左右,最高的拿過5千多。”工人易拾連說。
像易拾連這樣的移民,在馮源社區并非個例,公司2019年入駐社區后,專門開設了適應移民技能水平的培訓課,從最簡單的排線焊接教起,逐步培養出一批技術骨干。祥睿電子的產品包括手機、電腦、打印機等電子產品的數據傳輸線。
“目前訂單已經排到9月份了,客戶量也是相當可以的,上半年我們廠總產值在七百萬左右,目前這個廠區大概有七八十個人。”祥睿電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樹茂說。
“我們社區目前有小微企業11家,光是我們社區就有363人在廠就業,他們的工資每個月在3千到6千,解決了村民在家門口就業的大難題。”社區支書曾仁娥說。
為了讓移民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近三年來,江華在5個移民集中安置點及移民村共投入移民后扶資金7697萬元,用于建設和回購標準廠房54034.7㎡。引進55家企業入駐,以馬達、數據線加工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可提供就業崗位3500個,就業移民人均每年增收3萬元。
來源:江華融媒體中心
作者:黃春華 李貽威(見習)通訊員 李麗
編輯:劉翥
本文為江華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czjxsdjg.com/content/646941/65/15141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