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九疑山,自古嘆為奇。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湘水》中載:“營水出營陽冷道縣南山,西流徑九疑山下。皤基蒼梧之野,峰秀數郡之間,羅巖九舉,各導一溪;岫壑負阻,異嶺同勢;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北宋李昉等人編撰的《太平御覽》中載:“九疑山有九峰:一曰丹珠峰;二曰石城峰;三曰樓溪峰,形如樓;四曰娥皇峰,峰下有舜池,池旁春月百鳥生卵,人取之則迷路,到本處可得還;五曰舜源峰,此峰最高,上多紫蘭;六曰女英峰,舜墓在此峰下;七曰簫韶峰,峰下即象耕鳥耘之處;八曰紀峰,馬明生迂安期生授金液神丹之處;九曰紀林峰,周義山字秀通,開石亟得《李山經》,讀之得仙也。九水七則流歸嶺北,二則翻注廣南。”澝馬騸《繹史》中載:“古有大禹,女十九代孫,壽三百六十歲,入九疑山仙去,后三千六百歲。堯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墊溺。大禹念之,乃化生石紐山泉,女狄暮吸水,得石子如珠,愛而吞之,有振,十四月生子。及長,能知泉源,代父鯀理洪水堯帝知其功,如古大禹知水源,乃賜號禹.”
勤政為民舜,“南風”傳至今。明李延機的《鑒略妥注》中載:“舜見堯升遐,避住南河地。百姓感舜恩,從者如趨市。天與人歸之,回宮即帝位。”“初命誅四兇,四境叨恩庇。”“四海戴舜功,八荒沾帝力。閑操五弦琴,歌誦南風旬。”“詩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舜日堯天萬民增福澤,和風甘雨四海沐春暉。
南巡蒼梧地,九疑留勝跡。我國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山海經》中載:“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和叔均之所葬也。”“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一九八四年袁珂的《中國古代神話傳說詞典》中注:“珠丘,舜墓名,晉王嘉《拾遺記》卷一,‘舜葬蒼梧之野,有鳥如雀,自丹州而來,吐五色之氣,氤氳如云,名曰憑霄雀,能群飛銜土成丘墳。此鳥能反形變色,……常游丹海之際,時來蒼梧之野,銜靑砂珠,積成壟阜,名曰珠丘。’”
悠悠帝子情,斑竹進其心。西漢劉向的《列女傳·有虞二妃)中載“有虞二妃,帝堯二女也,長娥皇,次女英。”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湘水》中載,“大舜之陟方也,二妃從征,溺于湘江,神游制庇之淵,出入瀟湘之浦”唐李賢注的《后漢書》中載,“舜涉方,死于蒼梧,二妃死于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湘夫人也”元李衍《竹譜詳錄》中載,“淚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異記》云:‘舜南巡,葬于蒼梧,堯之二女娥皇、女英淚下沾竹,文悉為之斑’亦名湘妃竹。”一九六一年毛澤東同志在《七律·答友人》詩中有“九疑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之句。
古邑馮乘地,舜跡人鮮知。據《江華縣志》載,蒼梧嶺在縣南九十里,八景之一。”“圣帝廟,在縣南一里,祀盤古、帝舜,又亭路亦有是廟”“伍將軍廟,在縣東十六里水東村旁,又縣東天鵝嶺之巔亦有是廟,向傳虞帝南巡時。與銅鐵石三將軍護母來此……”“魯川廟,在縣南二十五里,祀石將軍……”都衙廟,在縣東蔣家寨村旁,祀石將軍…… ”“沅口廟,在縣東十五里,祀銅鐵將軍,靈應最著。”江華人民一直尊視為銅鐵二將軍,俗稱“石人山”。
來源:江華融媒體中心
作者:龐江宏 韓開琪
編輯:劉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