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華縣堅持“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的理念,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加快鄉村建設行動的關鍵之舉,創新機制、多措并舉,深化了群眾自治實踐,提升了鄉村善治水平,推動了鄉村建設更上臺階。
建立多元議事“小平臺”,暢通有效治理“大循環”
以“五聯系五到戶”活動為載體,實踐探索推出“鄉村振興月例會”制度,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自治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穩步推進。
變“一言堂”為“百家鳴”。搭建“黨委主導、政府主責、部門主幫、鄉村主抓、群眾主體”的議事平臺,充分保障農民群眾在鄉村規劃編制、人居環境整治、村莊農房建設、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中的決策權、參與權、監督權,通過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讓群眾在參與中增強主人翁意識和家園情懷,使廣大農民群眾成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主力軍。
改“走形式”為“見真章”。把人居環境整治納入到“鄉村振興月例會”議事的重要內容,大到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小到垃圾桶的擺放,都交由群眾集體商議并科學定奪,建立了“村民事、村民議、村民定”民主決策機制。會后第一時間將議定事項在村活動中心和村人口密集的地方進行公示,接受群眾監督。截至目前,全縣共議事4112件,已辦結3815件,辦結率92.8%。
促“一旁看”為“一起干”。將“村規民約”設置、“清潔戶”評選、“紅黑榜”公示、“積分制”獎勵等活動放到“鄉村振興月例會”來議一議、曬一曬、評一評,充分激發群眾在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中的主體作用,營造人人支持、人人參與、人人監督的良好局面。2021年,健全完善了319個村(社區)村規民約,評選出3791戶“5+X”“星級文明戶”。
打好環境整治“組合拳”,繪就美麗鄉村“一張圖”
以“一拆二改三歸”為手段,堅持尊重群眾意愿、尊重民俗民風、尊重新發展理念、尊重農村工作實際,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保障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扎實有效。
出重拳“拆”。“一拆”即拆除旱廁、危舊房、殘垣斷壁等有礙觀瞻的“空心房”。按照“拆除應拆除的、保留應保留的、修繕應修繕的”原則,因地制宜、分門別類處置農村違建房、空心房、老舊房、特色房等。共拆除旱廁、危舊空心房、亂搭亂建建筑18744棟,保留村民需存放生產資料的老舊房2100余間,修繕具有民族特色的舊民居1700余間。
出穩拳“改”。“二改”即改造衛生廁所、改造農村巷道。實施改水改廁治污一體化,構建城鄉全覆蓋污水收集處理體系,將農村改廁與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統籌結合,開展溝塘清淤疏浚,全面清理農村黑臭水體,凈化村莊環境。全縣共改造衛生廁所104211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4.2%,建設鄉鎮污水處理廠16座。改造農村巷道950公里、201.7萬平方米,基本實現了“戶戶通”。
出新拳“歸”。“三歸”即畜禽養殖歸圈、柴火雜物歸堆、菜園菜地歸片。通過“三歸”,雞鴨不再滿地跑、柴火不再到處堆、菜地不再隨便種,農村群眾生活環境從“將就”變得“講究”,“美麗鄉村是我家,農村不比城里差”逐漸成為共識。
強化要素保障“硬內核”,提升長治長效“軟實力”
以“長治長效”為目標,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強化要素保障,創新思路、抓好重點、打造亮點,持續深入推進人居環境不斷提升。
強化組織保障。堅決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要求,縣第十三次黨代會審議通過《關于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議》,出臺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動實施辦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考核辦法》等系列配套文件,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黨委政府任期目標及年度績效考核,建立健全了責任清晰、各負其責、執行有力的領導體制和上下貫通、精準施策、一抓到底的工作體系。
強化機制保障。以“五聯系五到戶”為抓手,建立群眾參與主動化、衛生保潔常態化、垃圾清運有償化、衛生評比制度化的“四化”機制。各鄉鎮按照屬地管理負責當地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的統籌協調和監管考核,對轄區所有的村實行一月一考核一通報,一季一兌現一獎懲。堅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打破政府“大包大攬”、群眾“等靠要”的思想,建立“一約四制”長效保潔機制,即村規民約、“庭院三包”制度、公共區域保潔制度、文明戶衛生戶評比制度和衛生繳費制度,讓群眾自己的事自己辦、自己管,形成了“每天早起十分鐘,房前屋后掃一通”的行動自覺。
強化資金保障。出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涉農整合資金管理辦法(試行)》,縣財政每年統籌安排專項資金一億元以上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衛生保潔經費實行財政專項獎補和群眾自籌投入相結合,縣財政按農村人口30元/人/年的標準進行獎補,群眾自籌投入按不少于10元/人/年的標準籌集,配齊保潔員1058名。形成縣級統籌、鄉村為主、全民參與、群眾監督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格局。
來源:人民網
作者:段貴建
編輯:何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