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為推動持續掀起學習貫徹熱潮,紅星云推出“奮進新征程 譜寫新篇章——三湘四水在行動”專欄,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著力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全力抓落實,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奮力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湖南新篇章。
苦干實干加油干創先爭優走在前
爭當貫徹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排頭兵
江華瑤族自治縣委書記 段貴建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為我們全面奮進新時代、走好新征程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為我們吹響了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沖鋒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準確全面把握會議精神,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主動融入市委“三區兩城”建設和“一核兩軸三圈”區域經濟格局,立足“一個抓手”、突出“兩條主線”、建設“五個瑤都”,凝心聚力推動江華高質量發展,奮力走好江華新時代趕考路。
做大做強“五好”園區,建設生機勃發“實力瑤都”。突出園區高質量發展主攻方向,以更開放的思想、更優惠的政策、更務實的作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全方位拓展“雙循環”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提高發展“含金量”。堅持“項目為王、產業為王”理念,深入實施產業強縣三年行動,大力實施“一主一特”產業工程、“五好園區”強基工程,打造新的項目建設“江華速度”“江華質量”。堅持園區創新驅動,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在電機電器為主的特色產業、新材料為主的主導產業上鍛長板、揚優勢,大力建鏈補鏈延鏈強鏈,全面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江華高新區規模工業總產值達到500億元以上,成功創建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打造中國“馬達之城”,讓更多的“江華標準”定義行業標桿,讓更多的“江華品牌”引領行業發展方向。
組織農業專家到田間地頭開展科普活動。
全力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城鄉融合“品質瑤都”。建立“五聯系五到戶”常態化機制,強化高質量發展新支撐。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持續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抓好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加強扶貧項目資產管理和監督、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加強鄉鎮與高新區的對接,做大做強“幫扶車間”,全力打造“家門口”就業模式。構建“一核三帶五分區”的城鎮發展空間格局,以創建5A級景區的標準來建設中心縣城,大力實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規劃建設一批現代農業強鎮、新型工業強鎮、生態文化旅游強鎮、商貿物流強鎮。深入推進“一拆二改三歸四化五到位”工作機制,積極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走出一條“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基礎、以發展產業和促進就業為抓手、以特色小鎮建設為載體、以人居環境整治為突破口”的江華鄉村振興之路。
瑤鼓廣場
致力文生旅融合發展,建設山清水秀“綠色瑤都”。充分挖掘瑤族文化和紅色、綠色、古色生態文化資源,創新思路,創新業態,用“乘數”和“倍數”的理念做好旅游,努力實現瑤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扛牢“守護生態江華”責任,落實“河長制”“林長制”“禁漁令”“禁野令”,以“零容忍”的高壓勢態嚴厲打擊環境污染違法行為,統籌推進山水林田一體化治理。推動生態產業化,發展低碳經濟、低碳金融,壯大綠色低碳產業,打造湘南低碳產業集群。堅持文旅融合發展,樹立“文化搭臺、生態牽手、旅游唱戲”的理念,突出瑤文化傳承與創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大力促進“文旅+”“+文旅”產業融合。創新舉辦好湖南省第十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不斷提升江華縣文旅影響力及品牌知名度。
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動能強勁“開放瑤都”。重點推進“五大改革”,深入實施“五大開放行動”,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不斷深化投融資體制、城鄉融合、社會治理等改革,增強發展動能。踐行“在江華辦事順心、在江華創業安心、在江華工作開心、在江華生活舒心、在江華消費放心”的“五心”標準和“隨叫隨到、不叫不到、服務周到、說到做到”的“四到”要求,持續構建“親”“清”政商關系,讓好的營商環境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橋頭堡”。依托省委推動湘南建設中西部地區內陸開放合作示范區的政策機遇,瞄準東盟、粵港澳大灣區,建立健全全覆蓋招商機制,完善多元化招商方式,把江華打造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招商新“洼地”、投資新“樂土”。推動政策、資金、技術、人才等向高新區聚集,突出科技自主創新戰略支撐,健全“創新平臺+創新企業+創新人才”模式,積極推進“大灣區科技創新+江華制造”模式,把江華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基地。
秀美的江華縣城
傾力增進民生福祉,建設和諧安康“幸福瑤都”。進一步升華“五聯系五到戶”主題活動,扎實推進“六位”建設,著力解決群眾的“急愁難盼”問題。聚焦公共設施配套建設,在民生實事上實現新突破,盯穩、盯緊、盯牢水利、交通、教育、衛生等民生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穩崗就業,引導在外的江華籍大學生、務工人員返鄉建設江華,提升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辦好“和美教育”,認真落實“雙減”政策,統籌城區學位資源,多渠道增加公辦學位資源供給,讓教育綜合實力步入全市前列。依托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對口幫扶優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優化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增強公共衛生安全保障能力。嚴格落實城鄉保障政策,聚焦“一老一小”,探索旅游康養融合發展新途徑,扎實推進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試點、示范兒童之家建設與常態化運營工作,不斷完善養老育幼等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多層次、更可持續的優質均衡社會保障體系,讓幸福之光,閃耀全程、溫暖全域。
來源:紅星云
編輯:何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