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成已昔,如今情可追。
文物保護單位公示照
書院,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種學術機構。始于唐朝,原為皇帝所設,掌管校刊經籍、征集遺書、辨明經典等要事,宋大盛。明清以來又多成為準備科舉考試的場所。清末廢科舉,大多改為學校。濂溪書院就是周濂溪后裔辦的書院,以濂溪名之。據岳麓書社2002年出版的《湖湘文化大觀》中載,在清代,湖南共建書院387所,其中江華4所,分別是秀峰書院、錦田書院、三宿書院、沱江書院。但據《江華縣志》考,江華還建有濂溪書院。江華山聯九嶷之秀,水會濂溪之清,人杰地靈,江華濂溪書院名聲久遠。為印證江華濂溪書院歷史,紀念周濂溪先生,特據一些檔案史料和口碑綜述如下,并求教于知者。
《江華縣志》濂溪書院照1
周濂溪就是周敦頤。周敦頤,又名周元浩,原名周敦實,字茂叔,北宋道州營道樓田(今湖南道縣)人,亦稱周濂溪、濂溪先生,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周濂溪初仕會寧主簿,歷任桂陽、南昌縣、合州判官、虔州通判。北宗神宗熙寧初,遷廣州轉蓮花峰下,峰前有溪,以營道故居濂溪名之,史稱周敦頤為濂溪先生,熙寧六年卒,年五十有七。程顥、程頤皆出其門下。至南宋,寧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又賜溢元公,理宗淳佑元年(1240年),從祀孔廟為先賢,有“上承孔孟,下啟程朱”之贊,其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至誠、無欲、順化等理論流傳至今,世人多知。其理學亦兼有一些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在內。其后人和后世相傳,在清代均以創辦濂溪書院教學和祭祀以為紀念。
江華濂溪書院在縣檔案館有據可考。縣檔案館保存的清同治《江華縣志》中載:“濂溪書院,在南關外,乾元宮之左,道光初建,咸豐間被賊毀,未經修復”、“乾元宮,在南關外大街,同治七年重建”。南關外即今南門口至金銀口正街,今稱解放西路、解放東路。又據考,長沙的火宮殿過去就是一座乾元宮,是一座祭祀火神的廟宇。江華的乾元宮就是邑人俗稱的火神廟,在解放西路,過去有戲臺,今已無存。紅軍長征過江華,曾在火神廟戲臺開會宣傳,向貧民百姓散送衣物布匹和征集紅軍。當時,家住沱江鎮南門口的貧民唐仁和和其它青年就是在火神廟報名參加紅軍的。
《江華縣志》濂溪書院照2
保存至今已九十七年江華縣知事公署關于豁免濂溪書院儒糧差徭雜派的石碑刻仍在。
此石碑刻原立于舊縣政府內,今改立于縣二中原桂花廳,碑刻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由此也可知江華濂溪書院和周濂溪先生在邑人目中的地位。
此碑刻現經多次反復點校如下,以供傳閱。全文如下:“江華縣知事署為豁免儒糧差徭雜派案,準濂溪奉祀官周人建函開案,奉湖南省長財字第6862號指令,內開據該縣知事呈,查明濂溪書院奉祀周人建請免儒糧差徭雜派一案,查先賢周濂溪有功道統,經歷代加賜儒糧,即據該知事查明每擔向抵輸官銀三錢,其余差徭雜派應照例豁免,以示優異,除令行財政廳給抑即轉濂溪奉祀官知照此令等。因奉查貴治小洛坪一帶敝族儒糧田二百六十工,戶主周道,所有前情相應通達,請煩查照,一律豁免,以崇圣教而重上令等情。前來當經敝署考查無異,嗣后不得再事派捐,以崇圣教,除相應飭令遵照外,相應函請貴奉祀官煩為查照為荷!知事,謝琦。民國十三年十二月二日立。”此碑刻中的知事公署即縣令公署,二百六十工田即一百七十多畝,因過去三工即二畝。濂溪奉祀官即為官名。
據考,北洋政府始改清朝授給(圣賢)后裔的五經博士等官為奉祀官。奉祀官除享受簡任官的待遇外,政府還要培植其受大學教育,一般指的是圣賢后裔五經博士。據此周人建當為周濂溪先生家族的后裔奉祀官。江華縣除建濂溪書院外,在道光九年還創建了凝香書院,舊址當為現縣中醫院的住院大樓,在《江華縣志》中也可查到。
往事成已昔,如今情可追。讓古邑江華尊師重教的優秀傳統發揚光大,服務于現在和將來。
二0二一年十一月一日
《江華縣志》乾元宮照
來源:江華融媒體中心
作者:李詩璇 韓開琪
編輯:劉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