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理想照耀中國,理論響徹永州。這里是《理響永州》欄目。前段時間,我們邀請到省委黨校陳志平教授,深入解讀了“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本期我們接著這個話題,主要談談“牢牢把握向南向海向外的開放路徑”,為我們解讀的特邀嘉賓是市商務局局長周曉芬。周局長您好!
嘉賓: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自從市委、市政府提出向南向海向外的開放路徑以來,作為一個熱門話題,已成為全市人民的一個共識。那么,究竟什么是向南向海向外?它又有哪些具體內涵呢?
嘉賓:向南,就是加快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向海,就是規劃建設鐵海聯運永州國際陸港,主動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開拓出海通道;向外,就是對接東盟開放合作,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通過構建向南向海向外的開放路徑,其目的就是要把戰略機遇轉化成發展優勢,把區位條件培塑成區位優勢,推動永州在開放的格局上破局、在開放的通道上作為、在開放的力度上發力,讓永州成為湖南內陸地區改革開放的前沿。
主持人:這是否與貫徹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有關聯?
嘉賓:是的。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來湖南考察時,為湖南擘畫了“三高四新”的戰略定位和目標任務,其中就包括“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習近平總書記有指示,永州有行動。如何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蹚出一條屬于永州自己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市委、市政府認為,應充分發揮永州毗鄰粵港澳的區位優勢、地處湘江源頭的生態優勢、“千年打卡勝地”的文化優勢以及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平臺優勢,立足湖南對外開放“南大門”的坐標定位,搶抓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歷史機遇,加快建設以永州國際陸港為龍頭的開放合作平臺,不斷構建改革開放新格局。因此,市第六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打造“三區兩城”的發展定位和構建“一核兩軸三圈”的區域經濟格局,向南向海向外的開放發展路徑也就呼之而出。可以說,堅持向南向海向外的開放路徑,是努力把習近平總書記為湖南擘畫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的永州路徑,是不斷為湖南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貢獻永州力量的重要舉措,也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的實踐印證。
主持人:這么說來,這是一件光榮而艱巨的使命任務了!
嘉賓:是的。雖然任務艱巨,但我們也有自信,因為(我們)永州有自己的優勢,其中擺在最前面的就是區位優勢。永州位于湘粵桂三省區交界處,是湖南對外開放的南大門,更有“沿海的腹地,內陸的前沿”之稱。隨著這些年“水陸空鐵”的融合發展,永州區位優勢顯著提升,對內大循環、對外大暢通的交通格局正在加速形成。特別是省“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將永州建設成為全國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永清廣高鐵、衡永南高鐵等綜合交通“十大工程”建成后,將貫通國家新的西部陸海新通道,暢通永州市向南、向海、向外發展開放大通道,融入粵港澳大灣區90分鐘高鐵經濟圈,成為湖南對接東盟的橋頭堡。
主持人:對了,您剛才提到過國際陸港建設,這又是一個什么項目,是否有助于永州市向南向海向外開放發展?
嘉賓:去年底,永州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雙喜臨門:一個是湘桂鐵路永州地區擴能工程竣工投運,永州發往北部灣區的首趟班列正式開通;一個是永州國際陸港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500億元,占地面積16000畝,從冷水灘區馬坪開發區延伸到了東安縣蘆洪市鎮,將成為國家級貨物集散地、湖南南下出海大口岸、永州經濟社會發展重要平臺。永州國際陸港項目建成后,永州向南可進一步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向海可借助廣西北部灣打通出海通道,向外可對接東盟、非盟,有助于永州形成開放發展新格局。
主持人:聽說市里把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向南向海向外開放發展的重頭戲?
嘉賓:是的。一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都是我們招商引資的主陣地,永州電子信息、輕紡產業85%以上的企業、90%以上的訂單都是來自大灣區。通過承接粵港澳產業轉移,藍山皮具箱包、道縣智能制造、江華馬達、祁陽紡織等一大批特色產業得到集聚發展,先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鏈供應鏈得以深度融合。今年5月27日,永州至中歐班列、永州至湘粵非鐵海聯運班列實現首發,這是湖南省第一個以鐵路內支線與五大國際物流通道對接的范例。另外,永州還是湖南省重要的供港蔬菜出口基地,貿易量占全國供港蔬菜總量的50%。下一步,市委、市政府將重點從構建通道、開放平臺、營商環境三個方面著力,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
主持人: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永州向南向海向外的通道日趨暢通,全面開放新格局指日可待。感謝周局長做客我們的節目!今天的《學思踐悟》板塊就到這里,接下來進入今天的理論薦讀。
來源:網絡平臺
編輯:劉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