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圩社區位于大圩鎮,距離縣城65公里。由于這里山高路遠求醫難,蔣團錦所在的村衛生室就成了村民們頭疼腦熱求醫問藥的必去之處,這一堅守就是11年。
不忘初心,扎根鄉村。1990年3月入伍,按當時部隊分工需要學習衛生員、在南京軍區守備12師32822部隊(畢業于福州衛校)。1994年退伍后分配到碼市衛生院工作一年,年邁的父親以及本村的鄉親們希望我回到村里繼續為村民看病,也是想把家族里唯一學醫青年召回來為村民服務,當時正好在衛生院上班,好不容易才穩定,原本是不想回村里當鄉村醫生的,父親以及鄉親們的殷殷期盼,以及蔣醫師對學醫的初衷,“心想,在哪里不是救死扶傷,治病救人,于是毅然決定辭職回家開診所”。時間跳轉到2009年,“當時衛生院的領導找到了我,跟我說大圩村的村衛生室沒人搞,公共衛生工作沒人接手,希望我挑起這個擔子。”蔣團錦回憶到:“當時診所的生意都忙不過來,如果接手村衛生室的工作,那對診所生意肯定會有影響,但是公衛工作沒人做,置全村人健康于不顧,那我又不忍心,想了很久,就同意了。”
醫者仁心,村民的健康守護者。十一年來,蔣團錦在最基層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堅守著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默默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守護著當地老百姓的健康。他為全社區2800多人建立了健康檔案,“我們社區的263名65歲及以上老人,276例高血壓患者,64名糖尿病患者,8名重癥精神疾病患者,我不僅給他們建立了健康檔案,納入慢病管理,而且我會在上門隨訪時會格外關注他們的各項體征變化,真正為他們建立了‘晴雨表’。”蔣團錦說到。
聶家村貧困戶黎雞妹常年患有嚴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心功能不全,今年4月份的一個夜晚,黎雞妹因受涼感冒導致肺源性心臟病急性發作,病情十分危急,但是老人不愿意去醫院,家人只好給蔣團錦打電話,已經睡下的蔣團錦立刻趕到患者家,對患者進行搶救,使患者得以脫險,經過一個星期的上門治療和觀察后,老人的病情明顯好轉,患者家人十分感謝,因患者家庭困難,蔣團錦只象征性收取了一點醫藥費。老人的家屬拉著蔣團錦的手,直夸他是活菩薩。
還有本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李先日,因患偏癱,又患高血壓、糖尿病、股骨頭壞死 ,十多年一直行動不便,家中無人照料,蔣團錦上入戶了解他的病情后,為他免費測血壓、查心率、測血糖等,還耐心向他講解偏癱的康復知識,通過一系列治療,李先日偏癱的肢體得到明顯好轉。
10多年以前木園景村一個患腎病綜合癥患者楊翠花、全身高度水腫、低蛋白、多家三甲醫院治療無效,家里所有錢治療疾病耗盡,家里親戚及全村知道他患病的、都以為沒有治療希望了。后來經過他的家娘找到蔣醫師,在家屬的再三懇請下,蔣醫師帶上出診箱步行8公里去楊翠花家里。(當年只能步行去木園景村),病人因為高度水腫,呼吸困難、并發多功能器官感染、隨時有生命危險,經過半個月步行上門治療(每天來回16公里)精心綜合治療,病人的高度水腫全部消失、病情得到明顯好轉、他家里祖三代夸蔣醫師是神醫,該病人現在一直沒有復發、還當上了婆婆。
這樣的事例在蔣團錦的行醫生涯中不勝枚舉,在村里提起村衛生室的蔣醫師,大家都知道,他對家庭條件差的人員從不收出診費,病人一個電話隨叫隨到。對于經濟困難的患者,還采取賒欠醫療費或者直接免費治療的形式,為患者排憂解難。
戰“疫”一線,彰顯軍人本色。蔣團錦既是一名鄉村醫師,也是一名退伍軍人,在疫情防控期間,他放棄與家人團圓歡聚,主動申請到疫情防控斗爭第一線值班值守;積極協助村組開展排查勸返工作,他協助村干部對大圩社區及聶家村800多戶4000人進行了逐戶逐人摸排走訪,了解情況。在返鄉人員進行居家隔離期間,為他們送去消毒用品,入戶了解身體狀況,協助購買生活必需用品。針對部分群眾對疫情認識不夠,防護不到位等問題,蔣團錦主動在村組街道發放宣傳資料,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健康知識宣傳,疏散群眾聚集點,有效提升了群眾的自我防護意識,降低感染幾率。另外還對來往人員進行體溫檢測并詳細詢問信息,逐一登記,做到不漏一人,從源頭上做好防控工作。
精益求精,學無止境。農村基層衛生工作是一項艱苦而光榮的任務,為了更好地服務老百姓,從醫二十多年來,蔣團錦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技術水平,腳踏實地,取得了本科學歷,通過國家級醫學考試,通過執業助理醫師、執業醫師、主治醫師考試。在臨床工作中,嚴格按照醫療操作規程,從未發生過一例醫療事故和醫療糾紛。
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一名鄉村醫生,蔣團錦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到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盡自己所能為村民們消除病痛。用高尚的醫德、良好的醫風、過硬的醫術,解一方群眾之疾苦。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唐小梅 陳嬡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