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華,男,漢族,中專文化,生于1968年7月1日,現年52歲,界牌鄉源水村鄉村醫生。自1990年江永縣衛校畢業至今近三十年,一直立足于農村,從事鄉村醫生工作。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開展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為患病的村民進行臨床診療,解除他們所患疾病痛苦,默默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心血,為全村村民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贏得了全村村民的信賴和贊譽。他在農村衛生工作取得的成績,曾多次得到上級領導表揚。
源水村距離縣城約15公里,全村共533多戶,總人口1800余人。作為一名普通的鄉村醫生,要取得病人和群眾的信任,并不是靠廣告和吹噓,而是靠高尚的醫德,高質量的優質服務,過硬的醫療技術。在近三十年的鄉村行醫生涯中,張運華善良本分,盡職盡責,把所學的理論醫療知識全部運用實踐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臨床診療中。
盡心盡責開展基本醫療工作。為了給老百姓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張運華積極參加上級組織的各種業務培訓,閑暇時間積極主動學習各種醫學理論知識,并將所學運用到實踐當中,使自己的業務水平不斷提高。在臨床診治時,他運用中草藥結合西醫,能夠在村衛生室為村里所患常見病、多發病病人進行治療。村衛生室服務面對的是鄉里鄉親的群眾,他嚴格遵循醫德醫風,始終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村里70歲李祚龍老人,因患痛風,行動不便,一個電話,他就及時上門為他治療,月月如此。像這種類似的事情,經常都有,只要患病的村民一聲叫喚、一個電話,不論刮風下雨、寒冬酷暑他都亳無怨言地及時上門為他們解除病痛送去健康。村上年輕人大部分外出務工,留在家里的都是老年人、小孩。對經濟困難的村民,盡力減免醫藥費;對特別困難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甚至免費;對一時帶錢不夠的患者,先為他們治療,待有錢時再給。因此,村民對衛生室贊揚說:“衛生室暖人心,醫德高尚為病人,有病無錢可治病”。正是由于風里來、雨里去,把張運華磨礪成了像一個燒窯漢子一般,皮膚黑釉,全村老少就給他取了個“老窯醫師”的稱號。
任勞任怨做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自從開展公共衛生服務以來,張運華為全村村民建立了電子健康檔案,尤其為本村181名老年人,90名高血壓病人,16名糖尿病病人,13名重型精神病患者建立了健康檔案,并納入慢病管理,提供每三個月一次的上門隨訪服務,并及時將信息錄入系統。每次都要趕在他(她)們沒進食之前上門服務,經常被狗追趕是常事,被狗咬傷是年年有之。2020年4月22日,在上門為五保戶楊啟昌老人測血壓時,被其鄰居的狗咬傷左下肢。規范管理好0--6歲兒童、孕產婦并登記好臺賬,對“肺結核”病人督促按時服藥及復查,及時錄入電腦。協助鄉衛生院為全村65歲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建檔立卡貧困人員每年免費體檢一次。加強圍產期保健和兒童保健,全村孕產婦死亡和兒童死亡零發生。由于留守老人預防接種意識淡薄,導致預防接種工作開展難度大,但他知難而進,逐門逐盧核實做好登記和宣傳教育,改變老人們的淡薄觀念,使他們能及時帶孩子參加預防接種。有一次,張運華走訪岑成會家里,動員孩子接種流感疫苗卻被家長一口回絕,“又來要錢,沒錢”,甚至要把他攆出家門,并且說我孩子好好的,為什么還要打什么預防針?經過他苦口婆心。耐心解釋預防接種的益處,“再窮也不能耽誤了孩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并毫不猶豫地從自己口袋掏出了錢為其墊付,孩子家長感動不已,最終理解了預防接種。經過幾年的不懈勢力,該村計劃免疫工作有了明顯的提高,各種疫苗接種率都到達了100%。在健康教育方面,張運華以講座、宣傳展板、宣傳單等多種形式、多場次的進行健康宣教,向群眾講解、宣傳衛生健康、防病治病知識,讓群眾自覺養成講衛生、預防和減少疾病的習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按照政府和衛生健康部門防控指南,積極參加值班值守、人員排查、追蹤測體溫工作。
作為一名鄉村醫生,張運華三十年默默奉獻,將最美的青春年華獻給了自己最熱愛的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用高尚的醫德、良好的醫風、過硬的醫術,解一方群眾之疾苦,保一方百姓之安康。
來源:縣衛生健康局
作者:周著文、唐小梅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