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粵、桂三省交界的千里瑤山,有一片美麗富饒的神奇土地。它,就是被譽為“千里瑤鄉第一鎮”的江華瑤族自治縣碼市鎮。
碼市鎮是江華經濟重鎮,也是江華對接珠三角地區開放發展的前沿陣地,它地處江華瑤族自治縣東南部,毗鄰廣東省連州市、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廣西賀州市,有著“一腳踏三省”“一河通四海”的美譽。
碼市鎮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北宋時期名為古河溝。《宋史?地理志》“熙寧六年(1073)廢楊梅、勝岡、錦田三寨。”《明史·地理》“江華東有守御錦田千戶所,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又有錦田巡檢司。建有城墻,高1丈、闊5尺,周324丈,故又稱所城。”在馮水上游,縣治東南184里處,明弘治年間重修城墻,改稱錦田市。清朝時期曾改名廣河圩、錦田市、錦盛圩、碼頭鋪。清“改置巡司、兼設千總戌守”“道光十二年改永州同知為江藍理瑤督捕同知,移駐此城”,亦稱江藍廳城,咸豐年間,稱錦田市為錦盛圩,圩場在江藍廳城內。抗日戰爭期間,湘桂鐵路中斷,江華、江永、道縣一帶的食鹽大部分由廣東輸入,碼頭鋪成為縣內和毗鄰縣主要鹽米市場之一。民國三十三年(1944)秋,長沙淪陷,湖南省政府民政廳、祁陽私立達孝中學遷此,市場日臻繁榮,時有“小南京”之稱。
自古以來,碼市就是通桂達粵的交通要隘,為兵家必爭之地。清道光十一年(1831),瑤族領袖趙金龍聚集江華九沖瑤民在錦田長塘起義,攻占境內之所城。咸豐九年(1859)七月,石達開部石宗國會合何名標、羅亞誨軍及天地會朱洪英曾一度攻克所城。清咸豐年間,抗法英雄王德榜曾在家鄉辦團練,鎮守黃竹寨。清咸豐九年(1859),太平軍從廣西攻入湖南。敗江華知縣王淳熙、千總陳品蘭于黃石寨。1931年1月,李明瑞、鄧小平、張云逸等領導的工農紅軍曾過境安寧、錦田、竹市等地,留下光輝足跡,譜寫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
走進碼市,境內許多的古遺址,如黃竹寨、黃石寨、大塘寨古井、所城的古井群和墓葬以及古建筑、古樹等,讓你感受到這里獨特的歷史文化氛圍。碼市自然景觀獨特,引人入勝,有著“華南肺腑、天然氧吧”之稱,是不可多得的旅游之地,境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李啟漢故居、大龍山生態旅游風景區、新鋪風景區、黃石農業生態園等。
來源:永州日報
作者:蔣祖智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