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新聞網訊(通訊員 陳嬡) 8月2日上午,今年18歲的黎曉正安心躺在白芒營鎮中心衛生院的病床上。兩天前,她剛剛進行了鎖骨切開復位手術,“開始想去縣里醫院做手術的,但是醫生告訴我們這個手術現在鄉鎮衛生院也能做了,而且是縣里醫院的醫生來做的。”黎曉的家人告訴我們。
7月30日,黎曉因為車禍導致雙側尺撓骨粉碎性骨折,右側鎖骨骨折,全身多處軟組織挫傷,被送進了白芒營鎮中心衛生院。負責急救的醫生當即采取措施,對患者進行了雙側骨折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術,并告訴患者家屬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手術。家屬一下懵了,那豈不是要轉院到縣里醫院做手術?“聽說縣里醫院床位緊張,不知道能不能馬上手術?”面對患者家屬的顧慮,白芒營鎮中心衛生院外科主任王本紅趕緊向患者家屬解釋:“不用轉院!這個手術呀,我們鄉鎮衛生院也能做!我們醫院和縣人民醫院組成醫共體,縣人民醫院每天都有專家在白芒營鎮中心衛生院坐診,也會共同參與并指導手術!”患者家屬半信半疑,打聽一番后,同意了,“都說這里態度好,醫術也不錯,還有專家指導!”31日上午,縣人民醫院和白芒營鎮中心衛生院的醫生共同為黎曉進行了鎖骨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手術。
“患者直接在我們鄉鎮衛生院手術,他們少跑路,費用比去縣級醫院節省一半以上,而且同樣有專家的指導,所使用藥品都在目錄內,費用少,報銷比例高,患者省去的不僅是大醫院高昂的醫療費用,還免去了舟車勞頓,省下了交通、住宿等費用,真正實現了讓專家團隊多跑路,群眾零跑腿,就醫滿意度也明顯提升。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學會了不少東西!”王本紅告訴我們,自從遠程會診室設立后,已有20余場手術申請了縣級醫院專家會診,甚至包括市級醫院專家參與的三方會診,“我們的醫生現在技術提高不少,很有成就感和獲得感!”
近年來,我縣根據縣內實際情況,積極進行醫改探索,通過縣級醫院牽手鄉鎮衛生院,對醫療資源進行高效整合,實現組織共聯、資源共用、制度共建、利益共享,開創性地提出了“縣域醫共體 我們在牽手”縣鄉醫共體模式,醫共體內實行基層首診、雙向轉診、結對幫扶等,實現了讓“患者不跑專家跑”,減輕患者負擔,大大提升獲得感。
在醫共體內,技術、利益共享,最終讓利于患者。全縣共組建6個緊密型醫共體的醫療服務團隊,以縣人民醫院為牽頭單位,縣第一人民醫院、縣第二人民醫院為成員單位的橫向醫共體。以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第一人民醫院、縣第二人民醫院為牽頭單位,成員單位以5所鄉鎮中心衛生院為主,12所一般衛生院共同參與的5個縱向醫共體,通過技術支撐、結對幫扶、遠程幫助等支持,在醫共體內實現資源共享,促進基層衛生院能力提升、服務升級。牽頭醫院醫生與基層醫生結成“師徒”,牽頭醫院和鄉鎮衛生院之間的幫扶不再是友好合作,而是責任與義務,必須定期去鄉鎮衛生院坐診、授課或者指導手術,大小醫院都是一家人。
全縣開展縣域醫共體行動以來,促進了縣級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讓廣大群眾能實現在家門口就醫,以鄉鎮衛生院的服務價格享受專家服務。截止到2018年6月,江華瑤族自治縣的縣鄉醫療服務共同體模式覆蓋人口54萬,全縣公立醫療機構門急診人次45.91萬人次,其中鄉鎮衛生院門急診人次21.2萬人次,較上年同期增長37%,鄉鎮衛生院門急診人次占比達46.19%,門急診人次住院病人0.96萬人次,較上年同期增加114%。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0%以上。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陳嬡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