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人對春天總是懷著無限的憧憬和遐想。立春之后,大地陽和暖氣生,萬物蘇萌山水醒,淅瀝如絲的春雨、和煦拂面的春風、盎然醉人的春色,往往讓人春思涌動、流連忘返。
春之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及時的雨就好像知道時節一樣, 當春天萬物正需要雨露滋潤的時候,雨就下了起來。古人形容春雨“絲絲”、“綿綿”,潤滑如酥,似乎總是帶著無限柔情。更妙的是她“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多么貼心的和風細雨??!細想,在一個靜謐的春夜,人們正在夢中酣睡,如絲的小雨從空中飄落,宛如一張縹緲的白紗,無聲無息地滋潤了世間萬物。當你晨起倚欄聽風,遠處一樹青翠嫩綠映入眼簾,屋檐上的蛛網還掛著新鮮的雨滴,空氣中彌漫著泥土清新的味道,怎不心曠神怡,怎不想煮茶吟詩,夸贊這一簾春夜的好雨。
春之風——
春風自然是“煦煦”、“習習”,既溫暖又溫馨。她來得最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除舊迎新之際,人們伴隨著春風歡飲屠蘇酒,就已感到春天到來的暖意。她自然是最受歡迎的——“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能帶來生命力——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還能帶來顏色——“春風又綠江南岸”,更似一名巧匠——“春風騁巧如翦刀,先裁楊柳后杏桃”,讓你倍感暖意——“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當你徐徐漫步在陽春三月,一路杏花開放,兩岸綠柳翩翩,這時天空下起了蒙蒙細雨,樹上的花瓣被雨滴溫柔帶落,輕輕沾濕了你的衣裳,多美的情境??!早春時節的杏花當是艷紅的,更是芳香縈繞的,想必是她不甘寂寞,想伴隨著春日的和風翩翩飛舞,再綻放一次她的美罷了。
春之色——
春日之色最使人眼眸亮麗,心情明媚嫣然。初來時,只覺“東風有信無人見、微露意、柳際花邊”,人們只在柳樹、花朵上漸知春意,繼而“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五枝十枝花”,花雖然只五枝十枝的相繼綻放,但卻隨處可見,就算是老樹,也因“著花”而“無丑枝”。再晚一些日子,花香鳥語,草長鶯飛,不是“綠楊煙外曉寒輕”,便是“紅杏枝頭春意鬧”,處處柳綠花紅,此時你方才頓悟“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春之行——
“逢春不游樂,但恐是癡人。”連白居易都說,在春天這么好的季節不出去踏春游玩的人,只怕是傻子吧!千百年來,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漸成了一種儀式。在明媚的春光里,同家人朋友騁足青青原野,感受春天的氣息,親近大自然,眼前“留連戲蝶時時舞”,耳邊“自在嬌鶯恰恰啼”,歡聲笑語,孩童野趣,如此賞心悅目,一身憂愁頓時煙消云散。所以,白翁年老時還在感慨“我今六十五,走若下坂輪。假使得七十,只有五度春。”告訴人們,春日里就是要踏青游,拾翠惜,春日苦短,更當出行,賞春惜春呀!
春之思——
春日里,人們不自覺的會追思,思春愁,思春恨,思春夢,思憶人生中最動人的那刻良辰美景。說到良辰美景,自然會想到那首讓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沉醉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獨自站在鋪滿白沙礫石的江邊,看到江潮連海,明月伴隨潮水翻涌而來,春天、江水、花朵、明月、夜晚,構成了一幅虛實交匯的寧靜畫卷。在這春天的夜里,天上的月時而朦朧時而皎潔,他思大自然之美,贊嘆“何處春江無月明”,他思遠方的情人,感慨“愿逐月華流照君”,他思人生的哲理,自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邊上什么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又在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年年相似,一切只是自然和生命的循環而已。
春之詩心——
春來遲遲,她只是時而幻作風環繞你的耳邊呢喃片刻,時而化成雨不經意的滑過你的指尖,腳步是如此細膩而輕柔,許是她看見了“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便贈你“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你若吟“颯颯東風細雨來”,她便在乍暖還寒時候,俏皮地報以“芙蓉塘外有輕雷”。古往今來,那些翹首盼春的人們,任憑詩心的種子貪婪地啜吸春雨的滋潤,努力地撥開最后一層春泥,破土的瞬間,那詩意終于從心頭漾到了筆尖,舒展成春日里的另一片盛景,無論年華怎樣老去,只要心中有春意春色,便能肆意綻放。
春天在哪里,幼時的這首歌你還記得嗎?雖說“明年春色倍還人”,但更要記得“惜春行樂莫辭頻”。在繁忙的今日,你有多久沒有放下手機筆記本,起身望一眼窗外的新綠,靜下心來聆聽春天的聲音了呢?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李敏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