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瑤族自治縣衛生事業經過幾代衛生人的不懈努力,實現了51萬瑤漢各族人民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基本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服務需求和醫療保障,有力地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服務體系日臻完善
1955年成立瑤族自治縣初期,江華境內只設有1所衛生院,1所婦幼保健站,5所區衛生所,5所中西聯合診所,5所礦務、學校醫務室,衛生技術人員74人,病床20張。60年代,隨著區、鄉建制政策的變更,農村相繼成立了公社衛生院,大隊成立了衛生所。70年代,全縣實現合作醫療,農村建立了大隊合作醫療站,缺醫少藥狀況逐漸改善。80年代以后,江華縣委、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加快衛生事業發展的政策,把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目標納入江華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農村衛生事業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至2014年底,全縣擁有各類注冊醫療機構331所。其中縣直醫療機構6所,鄉鎮(中心)衛生院22所,國有林場職工醫院1所,民營醫院2所,村衛生室280所,個體診所18家。全縣醫療機構建筑總面積14.93萬平方米,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160人。全縣總床位2569張。基本形成了以縣級醫療衛生機構為中心,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網底,私營醫療機構為補充,覆蓋縣、鄉、村全體城鄉居民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實現了小病不出鄉村,大病不出縣城,危重疾病得到及時救治的目標。
醫療技術顯著提高
建縣伊始至70年代末期,全縣所有醫療機構門診看病僅靠“老三件”(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等基本醫療設備開展診療活動,中醫則依靠傳統的“望聞問切”手段,憑手摸觸診,靠經驗判斷,西醫僅能開展一般內、兒、婦科診治和清創縫合等簡易業務。60年后的今天,以江華縣人民醫院為代表的縣級醫院,不僅醫療環境大大改善,而且加大了對醫療基礎設施的投入,先后開設了常規門診、住院部、120急救、重癥醫學科等數十個功能齊全的診療康復科目,近年還引進了核磁共振、進口螺旋CT機、DR數字化X機、進口四維彩色超聲診斷等大型診療設備,能開展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術﹑肝葉切除術、髖關節植換術等高難度手術,能治療各種疑難雜癥和搶救各種急危重癥病人。據2014年統計,全縣醫療衛生單位擁有萬元以上設備732件,總資產4.02億元,凈資產1.82億元,總診療人次154.86萬人。
公共衛生保駕護航
一是基本實現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江華從2009年全面實施11大類43項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至2015年6月,全縣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累計完成465411份,建檔率達91.25%;傳染病疫情處置和報告率100%,一類疫苗預防接種率均保持在95%以上;孕產婦系統管理率為87.35 %,7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為80.79%;在管65歲以上老年人并建立健康檔案46986人、體檢率90%以上;婚檢率達87.34%,新生兒疾病篩查率達80.1%;全縣所有鄉鎮衛生院均開展了中醫藥服務,目標人群覆蓋率達到省、市要求。
二是疾病預防控制成效顯著。解放初期,為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全縣大力推行預防接種,普種天花、霍亂、傷寒等疫苗,1954年消滅了天花。經過30多年的努力,脊髓灰質炎、瘧疾、絲蟲病基本消滅,地甲病、疥瘡等基本控制,百日咳、痢疾、麻疹、流腦逐年減少,其他傳染病大幅下降。80年代后,計劃免疫工作扎實開展,有效保障了下一代兒童健康成長。原江華縣防疫站出色地完成了歷史使命后,于2004年組建為江華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來,充分發揮日漸完備的疾病檢測系統和手段,建立健全覆蓋縣鄉村三級疫情信息網絡,不斷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預防控制和處置能力,確保了冰災、洪災等自然災害無大疫無大病發生。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許紅亮 唐建國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