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以來,瑤族人民多居高寒山區,勞動強度相當大,經常要以酒來活血御寒;加之瑤胞好客,親戚朋友來了,要以酒相待,開懷暢飲。因而大多數男女都愛喝酒,特別喜愛自家釀造的“瓜簞酒”。
釀制“瓜簞酒”以雜糧為原料,如玉米粒或碎玉米、小米、旱禾米、紅薯絲等混在一起蒸飯,然后將農歷八月十五上山采集的山藥制成的特種酒曲藥粉撒在酒飯里拌勻。拌酒藥時對溫度特別講究,因為酒飯由多種雜糧組成,粗細不一、長短不一、干濕不一,且四時氣溫不一,如果溫度掌握不好,就不可能釀出好酒。拌好酒藥后,盛入缸中,壓個半實。然后在酒飯中開一個小碗深的酒井,將缸加蓋,并保好溫。兩天后酒即釀成,揭開缸蓋,可見“酒井”中已是滿滿的“香泉”。這時又將酒拌勻,盛入壇中腌放,保存期延長至數月或半年,這酒便是瑤家的“老窖”。
飲用時從酒缸里取出,摻兌開水或用鍋熬煮后,用一個別致的葫蘆瓤,即所謂的“瓜簞”,將酒舀出盛入碗中,即可飲用。這種酒既能喝酒水,又能吃酒糟,苦甜相混,濃郁香醇,飲后令人回味無窮。每年夏秋兩季上山勞動時,瑤民們常常用竹筒盛著帶到山上,休息時,將此酒兌入深山清泉,酒味清甜而涼爽。大家席地而坐,開懷暢飲,可以止渴,亦可充饑。秋冬時節,便成了待客的佳品。在瑤家飲“瓜簞酒”時,常可聽到“苦年,苦年,再來一瓜簞(瑤語,即好酒,好酒,再來一碗!)”的贊酒聲,便飲酒的客人們無不連連叫好,沉醉于這瑤家佳釀之中,留連忘返。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江華新聞網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