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東村是江華瑤族自治縣東田鎮的一個小村莊,顧名思義,建在瀟水河的東岸。居住著千余村民,清一色王姓。因僻在瑤鄉,由數十座清代古民居組成的王氏大屋基本保存完好。據村里《王氏族譜》記載和王氏族人介紹,這是一個客家人聚居的村落。明清時期,王、謝、歐陽等客家人從閩粵贛邊區輾轉遷入南嶺山區,散落在水東和周邊的茶園、聶家寨、陽華廟等村。落地生根,開枝散葉,經過數百年世代繁衍,客鄉已成故鄉。
走在幽深的青石古巷和青磚古屋之間,從方正對稱的堂屋、廂房和天井的格局,到精美紋飾的石雕、磚雕、木雕,無不透出濃濃的江南客家古民居味道。特別是布局村落四周的三座具有防御功能的碉樓,彼此孤立又相互呼應,更是見證了客家先民開基立業的艱辛與滄桑。
追根溯源,客家王氏在歷史上曾經是叱咤一方的名門望族。西晉末期永嘉之亂“衣冠南渡”之后,中原士族隨中原政權南遷成為客家先民。以王導為首的王、謝等北方名門大族,在國家民族危亡關頭挺身而出,聯合南方豪強士族,協助司馬睿建立了東晉王朝,延續中原文明,時稱“王與馬,共天下”。
在千年顛沛流離的輾轉遷徙和生存空間的擠壓與拓展中,客家人堅守耕讀傳家的風習和開拓進取的品性,篳路藍縷,人才輩出,被稱為“跋涉在崇山峻嶺間的高門華胄”。地處“南蠻之地”的水東王氏家族也不例外。在水東王家大院的各堂屋正梁上,高懸著的“篤慶太原”、“盛世耆英”、“慶衍齊眉”、“誥封第”等清代題匾,無聲地訴說著家族昔日的榮光,印證了“東方猶太人”的客家基因。
其實放眼整個江華,可以發現這是一塊是移民的土地。“南嶺無山不有瑤”,作為自治縣主體民族的瑤族自不必說,這個世界上遷徙最多的民族,在歷史的流浪中過了一山又一山,從明朝初年開始陸續落腳于此,游耕山林,使江華成了有瑤文化大本營之稱的“神州瑤都”。作為漢族的重要民系,講“客邊話”的客家人及后裔在明清年間遷入江華,經過世代生息繁衍,至今已達10余萬人,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在這之前,明初記載江華戶籍人口不過2000余人。
客家人落籍江華之后,與本地人和瑤家人一道開荒拓土,在雜居中相互影響,在沖突中相互磨合,共同形成了江華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色。如:客家人帶入江華的米粉肉、豆腐丸,成為了江華各民族共有的當家菜,甚至演變成了“瑤家十八釀”名菜;在瑤族的節日盛會上,能看見漢族的舞龍耍獅;瑤族的調盤王,漢族的做道場,兩者之間有許多相似相通之處……各族群文化之間的融匯貫通,匯聚形成了極具兼容性和融合力的地域文化,并在傳承和衍變中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此心安處是吾鄉。在水東,在江華,客家不再是“客人”,已是這片熱土的“主人”。古村落里,隨見樸實的笑臉,入耳親切的鄉音,他們與這片土地是如此和諧自然地融為一體,正如一句客家“認根詩”所言:“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
在水東,客家人的故鄉那么遠,這么近。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張華兵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