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人民廣播電臺制作的廣播劇《余勞模交班記》,播出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不少聽眾通過網絡、電話和書信表達對這部作品的喜愛。
作為聽眾,我也很喜歡這部積極向上、精巧的作品。廣播劇《余勞模》作為頌揚社會正能量,歌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黨的十八大代表余錦柱先進事跡的廣播作品,篇幅不大,角度雖小,但主題重大、場景恢宏、意義深遠,讓人聽來感動、激人向上。
作品講述的全國勞模余錦柱守山四十一年,年紀一天天大了,卻因為沒有接班人,遲遲不能下山,其兒子由抗拒、不理解到心甘情愿接替父親守山的故事。劇情素材來源于生活實際,以余錦柱為原型,選取平民化視角,帶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人物性格有血有肉,語言表達樸實風趣,弘揚了祖孫三代為國家林業無私奉獻的精神,表述了政府對余勞模全家的人文關懷。作品的藝術特點可以用亮、實、活、深、美來形容。
——亮。該劇選材獨特,表現手法新穎。沒有采用的傳統的平鋪直敘手段,而是從接班這個小口子入手,牽扯出余錦柱祖孫三代高山守林的感人事跡,使得全劇亮點頻閃。“一個人從十幾歲守山到58歲,按照特殊崗位的要求,早就可以退休了,可是就因為沒有接班人,余勞模遲遲不能退休……”故事由此展開。與此同時,劇中對白、音樂旋律、聲響渲染、環境烘托都具亮色。
——實。具有實實在在的故事內容。當初余勞模的父親是中國第一代林業英雄,為了讓兒子余錦柱接班,不準他參加高考,用竹條子趕上了山。而如今,為了讓自己的大學生兒子接自己的班,余勞模搬出了新上任的馬局長來說服兒子。爾后,兒子不辭而別南下深圳,兒媳親自前往深圳勸說反而滯留廣東,后來通過長達一年的打電話做工作終于感動了兒子……,這些真實感人的故事展示出余勞模祖孫三代愛林護林的無私奉獻精神,故事豐滿扎實、以小見大,感人至深。
《余勞模交班記》奉獻給聽眾的不止是聽覺感官的快感,而是通過快感達于心靈升華成的精神美感。它告訴聽眾,森林,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源泉之一,只有通過愛林、護林,才能保持美好的生態環境。而愛林護林首先就是不能讓火災等天災發生,對于江華瑤山大片大片的森林免于火災等災害侵蝕,就只能需要護林人守在高山之巔日夜觀察。該劇以強大吸引力和感染力為聽眾喜聞樂見,既悅耳愉情,又啟人心智。
——活。構思巧妙,表現手法靈活。作品采用虛實相間的時空交錯表現手法,散文式的情調,以及恰到好處地讓余勞模一個人在高山之巔自言自語,卻原來是為了練習說話,讓人聽來浮想聯翩,感人至極。
——深。主題深刻,深入淺出。在故事中較好地展示了矛盾沖突。有思想深度,生活厚度。祖孫三代父子由抗拒接班到心甘情愿成為共和國的護林人,國家為了讓護林人有個更好的工作環境修路、修房子、買電視、配電腦、配摩托車,細微處見真情,具有積極和深刻的現實意義。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楊丁香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