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新聞網訊(通訊員 黃志東)1月10日中午,在大圩中心校操場,50名孩子手持長鼓,在一名中年男子的帶領下,學習瑤族長鼓舞。中年男子手中的長鼓,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動作流暢,凝煉,孩子們的動作也一招一式,與中年男子的動作八九不離十。
“我這套動作叫長鼓淵源,它是原生太長鼓舞與現代元素的結合編成的。”中年男子與筆者聊了起來。
據了解,中年男名叫趙望生,是大圩中心校的一名老師,也是第三代原生態長鼓舞傳承人趙明華的兒子。趙望生1966年生于大圩鎮文明山村,村子座落在萌渚腳下,村樹木蔥郁,住的是吊腳樓,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瑤寨。村里有趙、李、曾等6姓人,400多人口,其中趙姓、李姓約占60%。文明村是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瑤族長鼓舞的發祥地之一。
為了傳承和弘揚長鼓文化,趙望生12歲就跟隨父親學習瑤族長鼓舞。他和父親趙明華深入廣西、廣東和本省的大瑤山森林時尋長鼓料,對鼓膜進行了改進。同時,歷時30余年,從民間搜集長鼓舞2000余首,對失傳的長鼓文化進行了整理和創新。近5年來,趙望生與年近七旬的父親到各地演出達300余場次,為該縣中小學師生上長鼓舞課200余節次。培訓師生4萬余人,在該縣掀起了一股長鼓舞熱浪。
“2008年,縣長鼓舞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我的爸爸也被確定為長鼓舞國家級傳承人。”趙望生自豪地說,“我們村也成立了長鼓舞隊,從80年代的10余人,發展到現在的200多人,村里孩子個個都會長鼓舞。2012年,縣里計劃投入120萬元,在村里啟動了占地1500余平方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瑤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目前,已建好2層占地120平方米的房子,準備硬化600平方米的廣場。”
長鼓文化名揚中外,2012年1月,趙望生父子參加了中華聯誼會組織的“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會”,在臺灣臺中市“文化創意園”開幕式上,振撼人心的長鼓舞,贏得了一浪又一浪的掌聲。
“長鼓舞共72套動作,包括古樹盤枝、蓮花蓋頂、置天置地等基本動作,動作反瑤民的生產生活,動物行動。”該校五年級(2)班11歲趙顯濤同學說起長鼓舞頭頭是道。“我們在趙老師的帶領下,要學好長鼓舞,讓長鼓文化代代相傳。”他雖然年齡小,但已是長鼓隊的骨干,有什么重大活動,趙老師都帶他一起上陣。
“現在,學校的體育課、午休、課外活動等外課內外,,都能看到師生學習長鼓舞的身影,在我的帶領下,大圩中心校學校在爭取縣級瑤文化傳承基地。”在國家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文化背景下,對于原生態長鼓舞的傳承和發展,趙望生信心十足。
[編輯:黎實]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黃志東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