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的沱江大橋出現了安全問題后,差不多一年沒有到九龍井了,因為橋不通,要過渡,交通不方便了。幾天前,陪客商去了九龍井一趟,看到的是很有些破敗不堪的九龍井了,門口“售票處”沒有人售票了,因“一鵝四吃”而一度生意很興隆的酒店,門洞四開,了無一人了。景區內的亭臺樓榭,殘缺崩塌,一片蕭條衰落。唯有千年檵木林,慣見了朝代更迭世道興衰的它們依然故我,水依然清,樹依然綠,空氣依然涼爽。
九龍井是一本書,要好好品讀的,每次的品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九龍井”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同行的一位向客商介紹說是因為那株古樟樹上有九根大的樹枝,所以叫九龍井。我卻在此時來了倔勁,忍不住立即要更正說“九龍”的命名是因為水的原因,地上有九條水龍,所以得名的(當然我說的也未必就對,只是我認為合理一些)。龍是從水的,古人沒有將樹喻為龍的,只有水才會與龍聯系在一起。這里地上有若干條時斷時續的小河,這就是水“龍”了,這種小河可能還不止是九條的,古代的“九”是多的意思,而并非一定是九的實數。這里的“水龍”不少,這里的水一年四季清爽宜人,“龍口”流出的水量秋冬天都不會小,灌溉著下游的300多畝良田,為附近5個村2000多人口提供著生產生活用水。
九龍井的小氣候是涼爽宜人的,也是讓人怕怕的。一個人單獨進到林子里,給人的感覺卻是陰森森,不時涼風習習,使人打冷顫。二十來畝的林子,一年四季幾乎遮天蔽日,地勢低洼呈箕狀,水溝縱橫交錯,地面碩大的樹根恣意袒露橫陳。檵木和其他雜樹大都是扭曲盤旋著,似乎這些樹都是成了“精”了,有著一種可怕的“猙獰”面孔。這樣的一種猙獰也許正是檵木林的自我保護并得以延續數千年的原因之一吧。
檵木,在人們的生活中是無用之材。松樹杉樹可用于建房、架橋等等,一般的雜木可用于當柴火做飯燒水。唯有這檵木生來彎彎曲曲,盤旋不成形,長得又慢,當柴火又不好著火,難以燒燃。做不了建材,連柴火都成不了,真是沒有任何用處。想砍下來時其莖還很硬,容易砍壞農家的砍柴刀。多年以后這沒有用的東西長成了更難砍掉的灌木林,歷經千年修煉之后這無用的雜木成了無價的寶貝。
據說,在大煉鋼鐵時,曾有當時的領導認為檵木是煉鋼的好柴,命令大無畏的革命群眾去砍檵木來煉鋼鐵。眾人來到檵木林,一個毛頭小伙,憑借滿腔革命熱情,舉起大砍刀向一株大檵木砍下去,只見檵木樹“皮開肉腚”處汩汩流出的竟是殷紅的鮮血,一看見這情境,大家都嚇壞了,紛紛往林子外跑,一時作了鳥獸散。過了幾天,那個小伙子在另一次砍柴火時砍傷了自己的腿,于是檵木成了“精”的事在社會上越傳越遠越傳越神了。此后,誰也不敢再帶刀進檵木林里去了。
本來,這片檵木林就是有些神秘色彩的,它的前面原來是一座廟,這座廟是村民用來敬神的。檵木林正是生長在廟山里的,廟山也是一個村的后龍山,它是有“龍脈”的。它是全村的“根”,是村民的“魂”,是世世代代沿襲下來的“祖水”,是絕對的禁山。村里老人會對小孩講,后龍山的樹是萬萬砍不得的,砍了會肚子痛的;還不能在山里撒尿,撒了尿的話,“鳥鳥”會痛,更嚴重的是長大了討了婆娘都會沒有崽養的等等,檵木林有了廟山這道“護身符”,又躲過不少人為的劫難。
九龍井檵木林,生在江華長在瑤家,成材在瑤族同胞的護佑之中。試想如果在別的什么地方,也許早就被毀掉了。瑤族同胞的純樸、厚道、對神的敬畏、對龍的崇拜等民族精神拯救了檵木林。檵木林的成長史也是這個民族隱忍、堅韌的寫照,再多再苦的磨難,也壓制不了它盤旋向上的生機。曲折糾結的生長經歷,修煉的是自己的內力,只要有強大的內心,一時的艱難困苦又算得了什么。
長風破浪應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編輯:黎實]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唐甲生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