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二中是一座有歷史的學校。
塵封的線裝書上說,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光緒皇帝下令全國“廢科舉,興學校”,這個地方就有了官辦的沱江書院。其實更早以前,這里就是讀書人的圣地了,是當地民間籌資興辦的一座學堂,叫正心義學。與江華文廟比鄰而居,書香漫溢。官學興辦后,滄桑逝水,風習遞嬗,這里從沱江書院到江華官立高等學堂、縣立高等小學、縣立初級中學,再到今天的江華二中,校名幾經變遷,依然是翰墨飄香,書聲朗朗。
入秋后,走在沱江老城,循著淡淡的桂花香,你就可以找到它。在城內新街盡頭的高地上,一扇古舊的校門,上書“江華瑤族自治縣第二中學”校名。書寫者是原共和國首席大法官、曾經從這里走出的學生——虞上聰(江華)。走進去,寬敞的運動場、明亮的教學樓、現代化的校園,模糊了它與其它學校的界限。只有校園中央的一小片桂園,兀立著幾株百年古桂花樹,向人訴說滄桑往事。兩排古樹的濃蔭下,一條青石板鋪成的小道和兩旁散落的石凳,是學子們自學和休憩的好去處。遺憾的是前些年校園改造,把兩旁的漏墻和平房推倒了,桂園不園,少了幾分韻味。要知道,在1925年5月,在桂園旁的小平房里,曾經誕生過中國共產黨在永州的第一個基層組織——中共江華支部,掀開了瀟湘大地上的紅色一頁。
桂園里,豎立著兩塊前朝的石碑,分別刻著“作育英才”和“學以致用”四個大字,時時無言地提醒著這所學校及其學生的目標。百年樹人。100多年來,江華的人才大多從這學校走出。1917年畢業生李啟漢,是1920年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員,中國早期工人運動領袖;1918年畢業生陳為人,是1928年中共滿洲省委書記,曾任中央文庫負責人;1925年畢業生虞上聰(江華),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中顧委常委……這些優秀學子,從這里走出去,尋求發展的真理,在中華歷史上寫下一頁頁不平凡的篇章。
走在古老而又現代的校園里,不時有活力無限的年輕身影和聲音在相互嘻戲追逐。曾經,我也是他們中的一員,在這里學習、生活、成長;曾經,我也憧憬著能象那些杰出的校友一樣,創一番豐功偉績……然而,多少年過去了,生活日復一日,理想還在天邊。回到校園,看到墻上一行大字:“今天我以二中為榮,明天二中以我為榮”。我突然悟到:從這里走出的,更多是學成后仍根植于這方熱土的平凡人們,默默地建設著自己美好的家園,母校同樣以他們為榮。歷史是人民寫的,包括偉人和凡人。有的人寫大字,有的人寫小字,重要的是:要寫正字!教書育人的目的就算達到了。學校歷史上的第一個名字——正心,才是學校教給我們最重要的一課,也是我們一輩子都要認真學習的課程。
[編輯:黎實]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張華兵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