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嘀----”手機響了,是短信息,“粽子里有多少米,代表我有多想你,香香甜甜粘住你!”朋友的祝福讓我想起了童年。
小時候,因為父母工作繁忙,無暇照顧我,我便到了鄉下的外婆家,跟著村人日升而出,日落而歸。村里習俗很多,每個節日都如春節般熱鬧非凡,讓我記憶猶深的便是端午節的粽子。
端午節前日,村里的婦人們便會踏著露水到背后竹林里摘那些又大又青的粽葉,她們依自己的喜好會選擇尺寸相符的葉子,細心的放在籃子里,回到家用剛從井里打來的尚冒著熱氣的清澈的泉水泡了,泡過后的米便透著特別的清香。扎粽子的繩線早一個月便選了棕樹上色澤深綠、葉片修長的扇葉,用巧手細細的撕了,放在屋檐下風吹日曬,此時已柔軟如絲,極富彈性。然后便是淘洗糯米,先用篩子把石頭沙子選出去,再用泉水細心的搓洗,等米泛出晶瑩剔透的顏色才撈出來用籮筐裝了備用。
此時的外婆坐在竹椅上,拿出一片青翠如油的粽葉,靈巧的在掌上旋轉,卷成一個圓潤的錐形,再用小湯勺裝了米往葉里倒,其間,不斷的用筷子輕輕的充實,這樣包出來的粽子才更漂亮,個大,有棱有角。最后,把粽葉按順序收攏成三角形,取長長的棕樹葉絲將粽子緊緊系住,這樣在拿、蒸、運的過程中才不會讓米溢出來。每一個粽子都鼓鼓脹脹,豐滿而賞心悅目。
包好后便是煮了,外公早已把柴架好,大鍋里的蒸籠冒著熱氣,外婆把長長的串成條的粽子放進去,蓋攏后,再用布條塞住蒸籠四周的縫隙,以免漏氣,更重要的是不讓粽子的香味散去。我便攬了燒火的重擔,坐在小凳上一邊往灶里放柴,一邊聽沸騰的水發出的咕咕聲,蒸籠里傳出淡淡的似有似無的清香味。
終于,清香味越來越濃郁,讓人興奮的時刻也即將來到,熄火后,水不再響時,外婆便揭開大煮籠,我貪婪的深呼吸,瞇上眼,撲上去,恨不能一口把粽子咽下去。“慢點慢點,喲,小心別燙著了,”外婆輕輕的拍打著我的小手,垂涎欲滴的我早已剝掉那層青綠的外衣,香膩的粽子來不及細細品嘗,便吱溜一聲順著舌頭滑進肚子,五香肉的松脆,糯米的清香,滋潤著每一個味蕾,溫柔的親吻每一顆牙齒,轉瞬間融化蒸發。
外婆去世后,我跟著父母去了縣城上學,然后參加工作,雖然滿大街的粽子越來越多,里面的材料也越來越充足,可記憶里縷縷的粽香卻再也找不回來了,因為那是親情,那是關愛,那是一生中不可代替的回憶。
[編輯:黎實]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劉莉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