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休日我回到鄉(xiāng)下,老屋的門緊鎖,房前屋后轉(zhuǎn)了一圈也不見父母的身影,只有那條老黃狗不停地搖著尾巴,想告訴我什么,又始終沒能開口。
我知道,母親一定在那片她勞作了一生的土地里,于是,我朝那方向呼喚,幾聲之后也不見回應。這時,卻忽然聽到畜欄邊一只母雞在咯咯咯地鳴叫,一股暖流沖走了全身的疲勞。我?guī)缀醣灸艿刈呦蚰鸽u鳴叫的地方,一只殘破的籮筐里墊滿了棉絮和稻草,毛色雜亂的母雞單腿獨立在筐沿上繼續(xù)著她的歌唱,一個剛剛生下的蛋就像一枚月亮,使我的眼睛放射出光芒,我覺得陰暗的畜欄里頓時明亮了許多,我閉上眼也能感覺到那雞窩的溫度,還有那種臭而充滿安慰的味道。我伸出手去,撿起那個雞蛋,然后也沒有離開,我的目光還在雞窩里搜尋,這個過程讓我恍惚,因為我沒有看到我更想看到的東西。等我醒悟過來,才發(fā)現(xiàn),哦!現(xiàn)在的我,已不是那個在雞窩里拿鑰匙進家門的我了。
三十多年前的一個早上,母親匆匆忙忙,從雜屋間取出鋤頭,走到我耳邊輕語:鑰匙放在雞窩里,飯菜在鍋里,吃了就去放牛。當時,我已挎上了母親為我終縫制的已沾滿墨跡的布書包。母親去做工,我得去上學,母親向西走,我向東,太陽已有一竹桿高,母親出發(fā)時還嘀咕了一句:又晚了,今天又要扣工分。
我就像只小羊羔蹦蹦跳跳往學堂趕,爬完一個陡坡,我回頭看了看母親,我看見她的背影正好翻過一個埡口,似一副水墨畫中的動景。那時我好幸福,也有一絲淡淡的牽掛了。幸福的是,飯菜就在鍋里。牽掛的是,我需要天黑才能再次見到母親。但終歸是幸福感填滿了我的心,因為還有一個像月亮一樣的雞蛋在等著我。以至于課堂上,我的注意力總是不能集中,我總是眼睛望著老師和黑板,心好像沒有跟著我的身體一起去到學校似的。我想像著,當我放學回家從雞窩里取出鑰匙,打開家門,直奔鍋灶,揭開鍋蓋的情形。那鐵銹和飯菜混合的香味,如同幻境讓我陶醉。
記不清有多少個那樣的早上了。有時候,母親會以同樣神秘的語氣告訴我,鑰匙放在門坎下的小土窩里、墻洞中、磨盤里……這是一個鄉(xiāng)村女性在那個特殊年代的怪異謹慎。記憶中,那時的鎖好像只有一把鑰匙,也許是另外的都弄丟了,也許母親習慣了用一把鑰匙捍衛(wèi)簡陋的家,反正我家的鎖只有一把鑰匙,一家人也全靠那把鑰匙進家門。母親總是秘密的決定著鑰匙的位置,作為兒女中的老大,我也便順理成章成了與母親共享這一秘密的人。以至于父親偶爾回家,也需要等到母親收工或我放牛回來才能進門。但我清楚記得,母親把鑰匙放在雞窩里的次數(shù)最多,意思是讓我在取鑰匙的同時,也一便把雞蛋撿進屋。否則,雞蛋就會被黃鼠狼偷吃掉。母雞的叫聲也就這樣成了我心中最美的歌謠。偶爾,我也會和弟妹們把雞蛋用菜葉包著在火中燒著吃,母親晚上回家,總一頭露水似的,進門多半要清查撿了幾個雞蛋,我們當然就會用瞞報交差。那年代,我的經(jīng)驗是,有雞蛋得主動吃,否則就得等到家里來貴客。那時候母親好苦,父親在公社做事,一家人的口糧全靠母親在生產(chǎn)隊掙工分,“半邊戶”、“缺糧戶”就像是壓在母親身上的一副石磨,但她依然不能讓其停止轉(zhuǎn)動。她整天在生產(chǎn)隊勞動,中午回家吃頓最簡單的飯,主要是為我們兄妹幾個放學回家有吃的。
三十多年的光陰以父母的蒼老為證,被我不經(jīng)意地消耗殆盡。其中二十年,我如父母親所愿,成為了一個吃國家糧的“城里人”。
有時候,我走在大街上,冷不丁就會看見幾只麻雀在面前跳躍,它們呆頭呆腦,目光恍惚,神情黯然,或撿食人們遺棄的食物,或在街道旁的綠化樹下東躲西藏,它們也許早已忘記那草叢里的蟲子,樹林里的清新,月光下安靜的睡眠。我想,這些進城的麻雀不正好代表我的身世嗎?江湖帶走了人的身體,靈魂還在原處。城里的我雖然褲腰上掛了一大串鑰匙,但總覺得沒有一把能真正打開可供心靈棲居的家門。唯有那把雞窩里的鑰匙,才讓我感到溫馨和向往。
這把放藏雞窩里的鑰匙,是一把萬萬不能丟失的鑰匙,用心保管,才不會迷失家的方向。
[編輯:黎實]
來源:江華新聞網(wǎng)
作者:李榮喜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