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個冬天的早晨,寒冷的天氣阻擋不住人間的喜慶,這天是在鄉政府工作的鄰家哥哥擺婚宴的日子。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瑤家妹子,我沒有多少機會去體驗瑤家的婚宴民俗,關于家鄉的婚宴文化,也只是偶爾從長輩口中聽到一些描述,從沒親眼見過和體驗過,所以能被邀請去迎接新娘子,我真的很激動,也很興奮。
七點不到我們一行人就開著車子從村子出發了。家鄉的空氣真好,即使天氣很冷,我還是忍不住把頭探出車窗外貪婪地允吸那新鮮的空氣。路上有其他婚車行駛過,今天真是個吉利和喜氣的日子啊,我親不自禁地說道!汽車在馬路上奔馳,遠處連綿不絕的群山與我們漸行漸遠,駛過縣城沱江,我知道我們離目的地不遠了。
終于到了目的地了,我們和新娘的家人寒暄了十幾分鐘后,就去新娘的閨房接新娘了。我本以為只是去閨房把新娘叫出來就行了,誰知道這里面還有不少的禮節。首先我們得往閨房里面撒紅包。按習俗,閨房里有新娘的閨蜜和姐妹陪同著,如果想把新娘請出來,那必須得經過她們的允許,所以就有了撒紅包這一習俗。為了讓里面的人把門打開,我們先把紅包從門縫里塞進去,里面發出一陣搶紅包的混亂聲。雖然拿到了紅包,可閨房里面的人還是不滿足,于是我們又不停的給紅包。紅包給完了,她們還是不依不撓,直到新郎唱了一首情意綿綿的情歌,又對新娘說了一些甜言蜜語,我們才見到了新娘的廬山正面目。接著新娘騎在她親兄弟背上,由她的親兄弟把她背出閨房送到客廳大門口,這也就拉開了“送親”的序幕。接著新娘由閨蜜攙著胳膊,打著一把紅傘,繞著村子走了一圈才坐上了婚車,我們也就踏上了返鄉的行程。
因為路途有點遠,回到家里時已經十二點多了。村子里不少的男女老少早已經站在了村頭,等著看我們的新娘子,這一習俗稱“看新媳婦”。當新娘從車上下來時,那些圍觀的人品頭論足個不停,不過這位新娘子長得水靈,得到了圍觀者不少的贊譽。男方的家人放了一卷鞭炮,就把新娘她們迎進了家門。
按瑤家的習俗,迎親隊伍一進門,女方的客人就被安排坐在新郎官家客廳的八仙桌旁喝茶,俗稱“吃茶”,桌上擺著橘子、蘋果、糖,米果子、瓜子、棗子、花生和茶水。座位的安排是極其講究的,女方的父母、叔伯和嬸嬸、舅舅和舅媽被安排坐在客廳正中間靠神臺的位置,而且女方父母必須被安排在“上把位(也就是餐館中的主人位)”,在就坐的時候大家都你推我讓,以示友好,但最后的就坐都遵循上述安排。每張桌都安排了一位新郎官的親人作陪,不停地勸客人吃餐桌上擺滿的東西,以示熱情。“吃茶”過后,就開始上菜了。
主持婚宴的是鄰家哥哥的領導,新郎新娘在主持人的帶領下與每一桌的客人敬酒,大家都向她們表示祝賀以及致以美好的祝福!餐桌上有說有笑,人們高談闊論,一派歡樂景象。我以為吃了中飯,這場在農村辦的婚禮就差不多接近尾聲了,但是這場中西結合的婚禮還在繼續——鬧洞房。
吃罷晚飯,新郎的父母叫我們去家中吃喜糖。客廳坐滿了人,開始大家也只是磕磕瓜子,嘮嘮嗑,但在坐的一位長者無意中說到,以前娶媳婦還要“炒油茶”。多數知道這一風俗的長輩也已經很久沒有再見到過了,而我們年輕的這一輩卻是不曾聽過這一風俗的,我們對此充滿了好奇和期待,于是吵著鬧著要現場演練。
在長輩的指導下,我和幾個姐妹負責妝扮新郎新娘,我們給新郎戴了一個草帽,給新娘穿了一件藍色的粗布服,然后我們找來針線把新郎新娘的衣角縫在一起,以防止他倆逃跑,同時也是為了幫助他倆齊心協力的完成每一道程序。而此時,長輩們早已經把所有的工具準備好了:鍋、鍋鏟、大米、茶葉、柴火和灶臺(用幾塊紅磚臨時在客廳搭建的)。一切準備就緒,新郎新娘開始生火燒水洗鍋了,在洗鍋的同時,新郎新娘還不停的說著“老公洗了老婆洗,老婆洗了老公洗……”我想這一程序也就喻示著婚后生活的開始吧!鍋洗凈后,待鍋燒干,把米放入鍋中,就開始炒了。新郎新娘不停地輪換著翻炒,同時還要不停地說一些愛的誓言。待米炒至金黃,可以聞到一股濃濃的香味時,新郎新娘就把水和茶葉同時放進鍋里,然后加大火力,直到水燒開若干分鐘后,香噴噴的油茶就出鍋了!
油茶煮好后,新郎負責把油茶盛到碗里,然后由新娘端給客人喝,新娘得遵循長幼順序,雙手捧著碗,一碗一碗的交到客人手中。新娘每送出一碗油茶,都會得到喝茶者的一個紅包,這既是給新娘的見面禮,也是慰勞辛苦勞作的新郎新娘。
這場婚禮很特別,也很精彩。這場走傳統婚俗路子的婚禮,雖然刪減了一些瑤族的婚俗程序如“提籃子”、“哭嫁”等,但也凸顯了其民族特色的魅力,這是我們瑤族同胞的驕傲!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酒席越來越多的走進了酒店,我不知道這一傳統習俗還能走多遠,但我相信這一傳統婚俗一定會被銘記!
[編輯:黎實]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奉玉秀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