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晴空萬里。我和幾位文友乘興前往大路鋪鎮觀賞了我懸情已久的香花井。
走近距大路鋪鎮約2公里的香花井村口,“香花井村人民歡迎您”的大型拱幅,給我們睛朗的心情又憑添了幾分親熱友好的感覺。
來到香花井旁,我凝眸那1米寬、3米長見方一泓清泉從地下溢出,清澈見底,幾只零星小魚在水中自由游動,井壁旁長著一株寸大的、仿佛是泉水浸泡出來的、清翠欲滴的桂花樹。一方清泉,幾許游魚,又加桂樹添綠,好一方香花井,約隔2、3米用青石條建有一個呈長三角形、分成六格的井池,由上至下分級排列著:洗菜、洗臉、洗衣、洗農具等用的方池子。井池的東面綠樹成蔭,陽光穿過樹葉,留下斑駁之影,印在清澈的泉水上,煞是好看,好一方靜美迷人的景致。
我忍不住捧起泉眼井水連飲幾大口,感覺清冽、醇凈、香甜、爽口;沁人心脾,仿佛有一神韻漫洇著整個身體的每一個毛孔和每一根血管,果然不同凡響。這是大自然的恩賜,令我感動不已。但愿人們好好的保護它!
香花井泉涌成溪,清泉見底,晶瑩剔透,沿著溝渠,彎彎曲曲,緩緩流過田野,穿過竹林,沒有起伏、沒有迭宕,只有纏纏綿綿、綿延不斷地流淌,寧靜平緩,靜靜地向著東方的沱水(又稱西河)流去……
香花井過去曾是大路鋪一帶方園百十里聞名的圩場,每逢圩日,東至橋市、務江;南至鄧家灣、白芒營;西至廣西鄰近鄉村,北至大路鋪、沱江的不少群眾都紛至沓來,趕圩交易。趕圩人來到圩場賣了山貨或自家的土特產,買些犁耙、斧子、鋤頭、鐮刀等農用工具,有剩余的錢,再買點服飾或斤把豬肉、些許糖果,才往家里趕。趕圩時口渴了,就來到香花井喝足這天然的礦泉水,爽快一番。
香花井就這樣日復一日,天長日久、默默地、靜靜地流淌,它用那近似母乳般香甜的清泉滋潤著人們干渴的咽喉,滋潤著人們的生命,它漫洇著干渴人們身體的每一個毛孔和血管。
我們通過采訪當地一位年過古稀的任老,詢問其香花井的來歷,他樂意地娓娓道來:“過去,香花井旁有一株兩人合抱大的古桂花樹,每年的八月十五,開滿了桂花,香遍全村,桂花飄落到井里,井水浸泡著桂花的芳香,井水既香又甜,所以人們就把它叫香花井。”聽了老人娓娓動聽的介紹,我顧名思義地猜想:“聽著香花井響亮的名字,舒心悅耳,有香甜蘊涵其里,有桂花之美鑲其中,又有香花井的秀美景致;還有寄托村民追求美好的深刻寓意,人們約定俗成就把村子取名為香花井村了。”這是我的一廂臆想,也許猜中了村民取村名原意的七、八分。香花井、香花井村多么響亮的名字,多么舒心悅耳的名字,蘊涵追求美好,含意深刻的名字,每當聽到這個美好的名字就是一種享受。
怪不得聽說,香花井圩場隨著形勢的發展搬遷到大路鋪新市場時,許多村民依依不舍。雖然香花井圩場搬遷到新址,但是人們還沒有忘記香花井。黨和政府順應民意,關心民生,幫助修繕了香花井,讓香花井面貌換然一新。香花井村2008年1月立了一塊“芳名碑”,碑上刻有對聯:“香花大道人皆走,慈善積德美名揚”;碑上還刻有為修香花井捐款人的芳名。還刻有詩一首曰:
改革開放賜良機,黨和政府順民意。
交通部門肩重任,工程造價十萬余。
工作在外牽故里,慷慨解囊表寸心。
齊心鑄就豐碩果,奉獻美德永銘記。
香花井總是這樣默默而平靜地流淌,沒有迭落,沒有升騰,在有的“喜波不喜平”的文人眼里,也許這井太平凡、太不起眼,太不值一提,但是,只要你用心去感悟它,你就會發現它: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優良品格,和像血管里沸騰的熱血,在涌動、在沸騰、有奔騰不息的內力,有水滴石穿的韌性、一往無前的毅志和甘于奉獻的魅力。
幾回回觀賞香花井的愿望,今日終于如愿以償,我欣喜萬分。我愿香花井村民追求美好的愿望,早日實現,愿香花井村民的心靈像香花井一樣美好,愿炎黃子孫都有香花井般美好的心靈!
我千呼萬喚——香花井,愿為你唱贊歌一曲!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賈躍平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