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龍(1779~1832)瑤族,江華縣錦田鄉(今碼市鎮)長塘沖人。自幼稟性剛毅,好文崇武。青少年時代目睹清朝統治者欺壓瑤族的反動政策,對瑤民實行“攻焚瑤洞”、“焚戮殆盡”的罪惡行徑極為不滿,對設在瑤族地區的游擊、都司、守備、千總之類,盤剝壓榨瑤族同胞,恨之入骨。清道光十一年(1831)“山田升科”,過去瑤民種土種田不納稅的規定被取消了,地主、官員隨之強占瑤民山林土地,加上連年災荒,瑤民簡直無法生存。趙金龍怒火中燒,便與拜為兄弟的常在瑤山行醫的常寧人趙福才商議舉旗起義事宜。趙福才利用為群眾治病的機會,一方面宣傳瑤民唯有反壓迫反剝削揭竿起義才能生存,另一方面宣傳瑤族應有自己的大王才能群龍有首,給趙金龍在湘南、桂北和粵北中樹立威望。七、八月間,趙金龍派趙福才到廣東連南與瑤民領袖唐八、唐四聯系,又到廣西與賀縣瑤民聯系,把湘、粵、桂三省交界的千余瑤族同胞組織到趙金龍義軍的旗幟下。初事準備之后,趙金龍決定于道光十二年(1832)正月初四起義。正在此時,趙金龍的妹妹被廣東連南吏“訪拿”,企圖霸占為妻,當地瑤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痛打了官吏。連南知縣聞知瑤民打官吏,立即派兵捉人。趙金龍見勢危急,率眾600余人提前于道光十一年(1831)十二月二十九日在長塘起義。他身穿黃袍,士兵們頭裹紅巾,手執大刀、長矛、鳥銃,列隊出發,高呼“打到北京去,殺死道光皇”,一舉攻下錦田,殺死官吏及地主20余人。沿途貼上“義軍不擾百姓,專殺官吏”等標語,這年定為金龍王元年。道光十二年(1832)正月初三,趙金龍與趙福才率義軍,采取左右夾擊的戰術,在長塘沖擊敗前來“撲火“的永州營左營游擊王俊和江華知縣林先梁率領的官兵,周圍州縣為之震動。正月十九日,永州總兵鮑友智、桂陽知州王元鳳帶領千余官兵圍攻長塘沖一帶。趙金龍沉著奮戰四晝夜,于二十三日率軍轉移到藍山縣五水瑤山。藍山、寧遠、新田等地瑤民聞訊紛紛前來投奔義軍,幾天之內,發展到3000余人。趙金龍見群情高漲,于二十七日主動出擊 ,攻克寧遠縣的黃河、魯觀洞。清廷得知后,立即處分了成禧、鮑友智、李名坤等人,調湖廣總督盧坤、湖北提督羅思舉“進剿”,并令貴州提督余步云率千余兵勇增援,湖北守備仇懷英將炮筒運到永州備用。趙金龍及其部將唐四等義軍主力此時正駐扎在寧遠的魯觀洞和藍山的祠堂圩整訓。探兵報告湖南提督海凌阿和寶慶協副將馬韜領兵前來。趙金龍足智多謀,令唐三、唐八部于二月十四日埋伏在祠堂圩四周高山上,自已和義軍裝扮成紳士和老百姓迎接官兵,為其背槍械,引敵入境。當清軍進入伏擊圈時,槍聲四起,義軍猛沖下山,清軍亂作一團,海凌阿、馬韜被殺,這就是瑤民稱道的“金龍出大洞,海馬歸禮堂”的有名戰役。此后,瑤漢人民參加義軍的越來越多,隊伍發民到上萬人。趙金龍乃分兵三路,趙福才、趙文鳳各率一支隊伍分別活動在寧遠、新田、桂陽、常寧交界地,他親率一路攻新田。二月二十四日,攻克新田縣城,殺死知縣王鼎銘軍威大震。清廷深怕戰火蔓延,火急密旨盧坤設點布防,令兩廣總督李鴻賓、廣西提督蘇兆熊堵塞邊境路口,誘義軍出戰,聚而殲之。三月十八日,趙金龍率領一路義軍到桂陽白水洞與趙文鳳部會合,隨又在常寧張家坳與趙福才部會合。當時,山區瘟疫流行,義軍醫藥給養困難,往廣東的路口又全被堵塞,義軍中議論不一,有的主張據守可攻可守的洋山五洞,有的認為目前給養困難,應出山攻占洋泉。趙金龍采納了后一種意見,于二十日傾全力攻洋泉鎮。恰中清軍誘敵之計 ,被數千清兵層層包圍。二十九日到四月初一,義軍全體將士奮勇激戰,傷亡甚重,趙金旺突圍被殺。趙金龍率部固守陽家大屋,數次突圍未成。二十四日,清軍組織敢死隊用火攻擊,趙金龍仍率眾盡力抵抗,終因寡不敵眾,義軍失敗,趙金龍英勇犧牲,時年53歲。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江華新聞網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