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榜(1837~1893)字朗清,江華縣碼市鎮竹市村黃竹寨自然村人,排行第八,乳名王八。咸豐元年(1851),其父“捐資募勇”辦團練,從此,他開始了戍馬生涯。咸豐三年(1853),率軍聽調于團練大臣曾國藩帳下,鎮壓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的天地會和太平天國等農民起義軍。因其有“功”,清廷于咸豐十一年(1861)封之為福建按察使。同治三年(1864),賞浙江布政使。四年(1865)正月,復任福建按察使。十年(1871),隨左宗堂入甘肅、新疆鎮壓回民起義。在甘肅期間,他帶領士兵興修水利,灌溉面積達百余萬畝,清廷賞頭品頂戴。光緒元年(1875),因母逝回鄉。六年(1883),復歸陜甘左宗棠帳下待命。光緒九年(1883),中法戰爭爆發,左宗棠向朝廷保舉王德榜領兵抗法。他受命后趕回家鄉,在江華、永州一帶招募8營新兵,加以訓練,稱為定邊軍或“楚軍”。光緒十年(1884)三月,開赴廣西龍陽鎮后,以4個營兵力固守諒山,4個營兵力屯于鎮南關附近,守前防后。下令:“搶劫民財者斬,奸淫民女者斬,動搖軍心者斬…”。他并急奏朝廷嚴懲棄城而逃,造成北寧失守,“貽誤大局,有損國威”的將領黃桂蘭、趙沃。又上書廣西巡撫徐廷旭,嚴飭軍紀,重振軍威。光緒十年(1884)五月,法軍制造“觀音橋事件”,清廷為與法軍議和,竟下令楚、滇、桂各軍于一月之內“全數竣撤”。王德榜痛心疾首地說:“ 觀音橋之役,法人帶隊逼近營壘,先施槍炮,我軍不得不按仗大捷,釁自彼開”。并衷告朝廷“無如決計從敵,不許乘機進剿,使我郁結于懷,憤氣沖霄,問天無語。然揣度敵情,終有血戰之一日也”。議和之事尚未進行,法軍就來攻打諒山,進攻基隆,襲擊馬尾港了。清廷在國人的壓力,終于七月初二(8月26日),正式對法宣戰。王德榜奉命第二次出關。光緒十一年(1885)二月初七日,法軍大犯前隘,打開了鎮南關(今友誼關)戰役的序幕。王德榜接到主帥馮子材的命令,即率兵由油隘插到法軍后方的據點文淵(今越南同登)附近,與法軍隔河對壘射擊,截擊法軍的糧、械運輸線。初八日,王德榜兵分四路:第一路攻擊敵據點文淵,以牽制敵軍;第二路阻截敵軍的退路,挑選精銳將士從甫谷絕壁凌空而出,搶在敵軍援兵、運輸兵前面,攻其不備,繳獲軍需糧、輜重無數,給馮子材、王孝棋部有力支援;第三路攻打鎮南關東面,威脅敵軍退卻;第四路軍由王德榜親自率領,回師關前隘,與蘇元春、馮子材部匯合,夾擊敵軍。這一戰役攻破了東嶺三座堡壘,確保了鎮南關大捷的勝利。實現了王德榜抗法的鋼鐵誓言:“用法國人的頭顱重建我們門戶”。廣西提督蘇元春贊道:“關前隘,文淵州、諒山省有歷次大捷,復城掘穴,馮子材、王德榜尤為卓著戰功”。向來厭戰謀和的清廷,竟當法國在戰場失利的形勢下,不乘勝追擊,反與法國簽訂滿足其發動侵略戰爭目的的《中法停戰協定》,二月二十九日(4月13日)夜下達停戰命令。王德榜、馮子材立即上書朝廷,抗議停戰,要求再給一年期限,定把法軍趕出越南??沙⑾铝?ldquo;若不撤兵敗壞全局,貽誤國事,唯其是問”。不得已,王德榜班師回國,被譽為“中興將帥”。王德榜熱愛關心江華故土,同治四年(1865)任福建按察使時,曾奏準增加江華縣學學額文、武生員各4名,出資修建沱江豸山寶塔。晚年告老永州城時,又出資鋪修黃竹寨到廣東清水的石板路10公里,疏通黃竹寨到務江的河道,還出資創建了永州的萍洲書院。光緒十九年(1893),王德榜病逝,時年57歲。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江華新聞網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