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湘江鄉第七屆人大代表,中央沖村支部書記兼婦女主任 唐萊香
《馮河之聲》記者 黃榆娣
唐萊香,人們親切稱她為“阿香”。
初見唐萊香,她正在鄉里的合作社忙著為村民收厚樸。檢查、捆扎、過秤、記賬……唐萊香干起事來風風火火,腳下生風。1969年出生的唐萊香,1989年從廣西全州嫁到了湘江鄉中央沖村,從此她與丈夫相濡以沫,在中央沖村這片崇山茂林里書寫了一位人大代表的華彩樂章。
中央沖村全村560多人,五個組,有山林3萬多畝,水田卻僅200多畝,是一個典型山多、地少、散居的林區村。初來乍到的外來媳婦唐萊香除干練外,更多擁有的是山里婦女大方、熱情、樸實的品質。可能正是因為這點,她很快贏得了中央沖村鄰里鄉親的認可與信任。1995年唐萊香在鄉鄰的推選下初任婦女組長,1999年任婦女主任,2001年當選湘江鄉第五屆人大代表。至今已十年有余,在她的心里,人大代表不像職務,更像一座聯系黨和群眾的橋梁,而她要做的就是把群眾的心聲反映給黨和政府,把黨的政策傳達給群眾。多年來,唐萊香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她對人大代表的理解,更把一個代表的責任融入了日常的工作中。
唐萊香從一名普通農村婦女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基層農村干部,一名合格的人大代表,其中的辛酸苦辣外人難以體會。剛到中央沖的那幾年,唐萊香對山里的生活很不習慣,山里人多數散居,通訊又不便捷,常常只為說一件事,傳達一個訊息走幾十里山路。當婦女主任那會兒,唐萊香為摸清各家各戶的生育情況,經常走村串戶,最遠的組和戶離自家有15公里,有時一天也走不完一個組。農忙時,白天要做家里的事,晚上才有空到組里召集村組干部、黨員開會談工作,常常兩三點鐘才摸著黑路往回走。多年來,丈夫對唐萊香的工作始終是理解和支持的。孩子還小時,唐萊香外出開會,丈夫一面在外干活,一面還要照顧家里兩個孩子。有一回,丈夫出了遠門,唐萊香急著去鄉里開會,可又不方便帶兩個才幾歲大的孩子,她咬咬牙將孩子們鎖在了家里。當唐萊香辦完手中的事踏著月色匆匆回到家時,兩個孩子早因饑餓和害怕哭累后在床上沉沉睡去了。看著睡夢里腮邊仍掛著淚珠的孩子,唐萊香心痛得直掉眼淚。唐萊香也曾想過卸下重任,一心在家幫助丈夫,照顧孩子,但在鄉里領導和干部的勸解下,她還是堅持了下來。而且干的時間越長唐萊香越發覺得人大代表履職的意義和肩上沉甸甸的擔子。
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對唐萊香的付出,大伙都看到眼中,記在心里,對她的工作都給予著極大的理解和支持。唐萊香干了16年的婦女工作,逐漸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她非常重視日常對計生工作的宣傳和解釋,每次大會小會上,唐萊香都會將計生政策和優秀典型帶入話題。各家各戶的基本情況在唐萊香的心里都有一本帳,誰家孩子有了男(女)朋友該領結婚證了,誰家媳婦有了娃該領證了,誰家娃娃可以上戶口了……唐萊香都要上門提醒,時間長了,村里人有什么疑問也都會找上唐萊香,“我家媳婦要生第二個了,現在可以生了嗎?”“我家小子在外打工有了女朋友想打結婚證,怎么辦?”……唐萊香也總是不厭其煩地帶著村里有需要的人辦這個做那個。中央村人在唐萊香的熏導下,對國策都有著很深的認識。有一回,村里一位殘疾婦女再婚,并懷孕數月。因這位婦女與前夫曾生育兩個女孩,雖然現任的丈夫未生育過,但按國策兩人也不能再生育。盡管唐萊香知道,未出生的孩子對這個重新組合家庭的意義,但肩上的那份責任,使她毅然上門做通了這位婦女的思想工作。最終,這名婦女主動到醫院做了流產和結扎手術。手術后這名婦女在唐萊香陪同下回到家,深明大義的丈夫望著憔悴的妻子說道:“國家不讓生,我們就不生吧,你的孩子,同樣也是我的。”手拿豬食正準備幫忙喂豬的唐萊香聽聞后,眼淚奪眶而出。
2008年,唐萊香當選為中央沖村支部書記,仍然兼任著婦女主任,責任更為重大了。唐萊香越發覺得要為這些可親可愛的鄉親解決一些實際的困難。對靠林木為生的山里人來說,受地理環境的影響,“路難行,行路難”始終是最難解決的問題。砍伐的木材運不出去,建房用材、生活物資運不進來,交通的不便捷已嚴重制約群眾生活質量的提升。中央沖村其中兩個組就因一條河流多年來受著交通不便的困撓,這條河流經鄰村中央河村龍塘自然村。過去,中央沖兩組村民和龍塘村民都依賴一條寬約一米的鐵索橋通行,新建一座龍塘大橋不僅是中央沖兩組村民多年的期盼,也是唐萊香每次人代會都會提出的建議。2007年,中央沖村的村民終于看到了一絲曙光。唐萊香在鄉領導的陪同下向交通部門要來了新建龍塘大橋的相應配套資金,同時,縣民委也給予了2萬元的支持。粗略計算下來,建橋的資金缺口還差30余萬元,這對于中央沖兩個組僅一百余人而言是一個天文數字。為此,唐萊香絞盡腦汁。她曾一度希望新建大橋所在地的龍塘村民能共同出一份力,可惜雙方共同建橋協議遲遲未能達成,而一座橋對于中央沖兩組的村民而言意義又太過重大。最終,中央沖兩組130余村民決心自籌資金自已建橋。為此,唐萊香數十次深入到十幾里路的兩個組召開村組干部、黨員干部、村民大會,細致部署和安排好籌資與建橋的準備工作。中央沖兩組的村民建橋熱情也異常高漲,或賣木材、或相互借貸,短短時間便將建橋的缺口資金籌集到位,實現人平集資3000余元,共籌資金32萬余元的紀錄。2008年7月,寬3米,長48米的龍騰大橋建成了,這座橋承載了中央沖人太多的期望和喜悅,也包含了唐萊香等村組干部太多的汗水。在建橋施工的1年多時間里,唐萊香與村組干部及村民代表輪流日夜堅守在大橋施工現場,對施工過程中的每一步驟都嚴格監督,絲毫不敢馬虎,因為她們知道橋上的每一根鋼筋,每一噸水泥都是中央沖人渴望走出大山的一份期盼。
對于一個生活在城市享受便捷交通的人來說,是很難理解一條平坦公路對山里人的誘惑。在采訪中,唐萊香提到了那條一半讓她自豪,一半讓她憂心的村道,為此,我們專程乘越野車感受了一回。當坐在緩緩前行顛簸搖擺的車上時,我們真切的體會到山里人出門的不易。中央沖村村道原為不足3米寬的山路,共6.7公里,沿途居住了三個組約400余人。近年來,瑤山交通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延伸進瑤山公路越來越多。2007年,中央沖人也意識到多年期盼的水泥路終于有了實現的契機。為此,唐萊香積極向上跑資金,從交通部門為村道的硬化要回了每公里12萬元的項目資金,村民們也積極籌措了22萬余元,前半段3.7公里村道很快硬化完成。路面不寬,僅3.5米,但這對世代都走泥土地的中央沖人來說是劃時代的一刻。村民們都非常的愛惜這條路,從修建時的投工、用料,到日常的除草養護,三年多過去了,這3.7公里村道依舊平坦、堅硬如新。原本,村里人想在近年再想想辦法將剩下的3公里也硬化一新,遺憾的是因“十二五”交通政策的調整,對村道的修建沒有了相應的配套資金。感受到村民們修路的熱忱,望著一雙雙期盼的眼神,唐萊香心里很難過,她說:“這剩下的半條路是我心里的疙瘩,現在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為群眾修通剩下的3公里路,讓中央沖的每一戶人都能享受到交通帶來的便捷。”
就在我們快要離開中央沖村時,唐萊香堅持要為我們跳一段新學的長鼓舞,她說,中央沖村的瑤族長鼓舞有著很悠久的歷史,村里也正準備組建一個長鼓舞隊,將傳統的瑤族文化傳承和發揚開來……咚咚的鼓點聲伴著清揚的舞步,其中承載著是唐萊香對中央沖村的深情厚意,詮釋的是一個農民代表對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不倦追求。
來源:江華新聞網
作者:rednet
編輯:redcloud